紐約時報對緬甸宗教、族群衝突,有很生活面的報導:「仰光的夜晚非常黑,即使有路燈,也會因電力供應不穩定而時明時暗。一群穆斯林男子守衛社區直到黎明,他們永遠不清楚那些坑坑窪窪的街道和巷子深處潛伏什麼。」
「政府無法保障我們的安全。」這些人都是為守護一個貧困穆斯林社區而組織起來的。緬甸伊斯蘭教徒大多來自西邊的孟加拉,在緬甸這邊是羅興雅族。
「我覺得警察不會保護我們。」參加這個社區守護的男子藏木棍和金屬棒,檢查任何可疑的外來者。
不同族群 開始不信任
緬甸人口五千五百萬,佛教徒約佔九成,穆斯林僅佔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在雙方和平共處幾十年後,穆斯林現在時刻擔心下一輪襲擊。他們說,恐懼和猜疑影響了兩個族群的往來,過去一年,肆無忌憚的佛教暴徒在全國各地發動襲擊。
自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緬甸最大城市仰光就是文化多元的城市,佛教徒與穆斯林、基督徒和印度教徒緊密生活在一起。清真寺和佛教寺廟會相互毗鄰。迄今仰光逃過暴力侵襲,但也發生一些小衝突,擔憂佛教徒社區和穆斯林社區將發生衝突的謠言甚囂塵上。
經營進出口公司的穆斯林貌貌敏表示,「這種不同族群間的不信任,我們有生以來第一次經歷。」他是一座清真寺的管理成員,這個清真寺距離佛教寺廟、基督教堂及印度教寺廟均只有幾百步距離。
穆斯林 自認是緬甸人
「我們本希望過更平安的生活,卻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這個清真寺去年安裝了監視器,防止縱火。他的顧客九成是佛教徒,但很多人不再光顧。他說,這是他第一次感到自己遭受歧視。
貌貌敏從小到大都覺得自己是緬甸人,現在感覺自己「被出賣」了。他表示,在軍方統治的數十年間,穆斯林至少兩次加入抗議隊伍,要求政治改革,「我們在美國大使館前遊行,高呼,『我們要民主!』」
在一定程度上,佛穆衝突是殖民時期遺留下的問題。當時,印度人以公職人員和軍人身分來到緬甸,其中多是穆斯林,激起緬甸佛教徒的怨恨。最近幾個月,激進派僧侶以歷史上的這些不滿為基礎,煽動恐懼,稱穆斯林生兒育女的數量超過佛教徒,可能會削弱這個國家的佛教特色。
從以上歷史來看,緬族佛教徒與印度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屬於宗教層面的問題居少數,屬於種族、生活習俗的族群問題,反而是主要關鍵,譬如生兒育女的數量,這與宗教何干。
「但是,我們正在失去彼此的信任,」一個伊斯蘭商人說,「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任何交易都可能演變成一個事件。」不斷發展的佛教徒運動獲得一些緬甸領導人的支持,一場名為九六九的運動旨在抵制穆斯林的產品。
穆斯林 努力融入社會
九六九運動自稱與暴力事件無關,但批評人士表示,充滿仇恨的講經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殺戮事件。今年一月,西部若開邦佛教徒和穆斯林流血衝突後,部分穆斯林逃到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也有人逃往泰國,被關在非法移民拘留中心。
緬甸的穆斯林表示,他們努力融入緬甸社會。「我們有緬甸的生活方式,」貌貌敏說,「我們是緬甸公民,我們上的是緬甸學校。」
部分佛教徒毫不諱言對穆斯林的憎惡。經營連鎖餐廳的梭尼尼表示,他通常避免僱傭穆斯林,因為「有很多不同之處,他們的態度、習慣、舉止」。
在房地產領域,信奉佛教的業主不願將房子賣給穆斯林。梭尼尼說,「如果你將房子賣給穆斯林家庭,整座大樓的房價都會走低。」就這兩例而言,種族因素仍大過宗教因素。
七月下旬,緬甸各地高僧在仰光集會,討論宗教爭議草案,若是該法案成案並通過,緬甸將禁止不同信仰者通婚。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抨擊此案,認為有違人權。
維拉杜 佛教激進份子
激進派佛教僧侶維拉杜發動「九六九」活動,煽動佛教徒反穆斯林,要佛教徒抵制穆斯林所開的商店,他的民族主義的講道模式引起議論,時代雜誌以「佛教徒激進份子的臉孔(The Face of Buddhist Terror)」形容維拉杜。
時代雜誌指出,佛教的和平形象正受到激進力量挑戰,這股力量結合了宗教和種族沙文主義。「極端佛教的教父維拉杜身影瘦小,卻不斷傳遞巨大的仇恨,號稱緬甸的賓拉登。」
佛教的形象是虔誠信仰的容顏,散發光輝,裊裊焚香;信奉「不殺生」的虔誠信徒臉上,是純淨的面容。佛教徒絕大部分是清淨修持,與人為善,講究包容,與異教徒、其他族群和諧相處。這些廣大佛教徒,能感化少數佛教激進力量嗎?
種族衝突加劇 緬甸民主化代價?
今年三、四月間,緬甸再度因偶發因素引發佛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衝突,迅速蔓延並激化。吳登盛政府民主化改革以來,政治和解進程加快,西方國家解除部分制裁,但在經濟和宗教領域卻不斷出現矛盾衝突。
七月十五日,緬甸總統吳登盛訪英,首相卡麥隆說,英國歡迎緬甸各項改革,也期待緬甸在二○一五年舉行公平自由選舉,但「我們特別關切發生在若開邦及羅興亞穆斯林身上的事,期待見到更多提升人權及因應區域衝突的行動。」
吳登盛是二十五年來首位訪問英國的緬甸總統,他在倫敦指出,有一個特別委員會正審查每個政治犯案件,年底前將釋放所有政治犯,也和國內各種族簽署和平協議,可望結束境內六十年的種族衝突。
逾十四萬人 無家可歸
過去一年,緬甸因宗教衝突已造成至少兩百人死亡,超過十四萬人無家可歸。
緬甸曾是英國殖民地,一九四八年獨立。上世紀六○年代後,英國和西方國家對緬甸實施經濟制裁,近年國關係有所鬆動。卡麥隆去年曾訪問緬甸,是緬甸獨立後首位到訪的英國在任首相。英國十分看重在緬甸的投資機會,希望讓更多英國公司抓住緬甸對外開放的機會;同時,緬甸也很重視與英國的傳統關係,希望加強雙邊聯繫。
經濟和宗教衝突,是民主化的代價,這種情景在中東和北非出現的各種「顏色革命」屢見不鮮。但緬甸不同,民主化剛起步,二十多年來被軍事政權壓制的各民族和宗教集團訴求面臨噴發,吳登盛政府能否有效控制,使民意得到釋放,又不至於引起社會動盪,考驗著民主化能否和平展開。
宗教衝突 只是表相?
此次宗教衝突,再度引起緬族民族主義和保守佛教徒的宗教狂熱情結,這對緬甸民主化進程無疑是阻力。
緬甸宗教衝突是一九三○年代英國殖民印、緬時期留下的後遺症。英國人侵佔緬甸後,把大批印度人遷入緬甸,其中有一半是穆斯林。這些穆斯林不僅在經濟上佔有優勢,並一度佔據更強政治資源,和土生緬甸人不僅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還存在利益爭奪,雙方產生敵意和衝突在所難免。
紐約九一一事件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緬甸的穆斯林始終支持穆斯林兄弟國,當時的緬甸政府借機以反恐名義排斥、壓制穆斯林,這也是當時西方國家指責緬甸踐踏人權並予制裁的主要藉口。
但現在緬甸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吳登盛表示,年底前將釋放所有政治犯,也和國內各種族簽署和平協議,可望結束境內六十年的種族衝突。由此看來,緬甸最重要的是緬族和穆斯林的種族衝突。一般人認為是宗教衝突,其實只看到表相,沒有察覺到關鍵因素。
民主化 解決地方武裝
對緬甸政府來說,民主化反而容易解決占人口少數的「民族地方武裝」和「宗教衝突」,依靠佔人口九成的緬族和其信仰佛教的宗教力量,保持一種民眾自發要求自由民主的和平。
目前來看,西方宣揚的民主制度和共同價值觀,對緬甸新興民主派有一定影響。緬甸需要以民主的姿態贏得西方支持,要以民主的理由「反證」前政府不民主的做法。當然,緬甸決策者也時刻感受「民主改革和緬甸特色」的複雜關係,宗教衝突正是體現之一,這對那些過於樂觀的民主派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