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監視器幾乎無所不在。圖/法新社
社群網路上的活動也可能受到監視。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在「監視」無所不在的時代,從監視器、手機定位到社群分享,我們的每一個舉動可能正被某個看不見的眼睛記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這種有形、無形的監視,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大腦的運作。
2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設計了名為「圓形監獄」(Panopticon)的理想監獄:囚犯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否正被看著,卻因此自我約束。如今,從生活環境中的監視器到社群媒體,我們的生活有如「圓形監獄」的數位版。
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神經科學家塞摩爾(Kiley Seymour)領導的團隊,利用「連續閃爍抑制」(CFS)技術,讓受試者一隻眼睛看快速變化的彩色圖樣,藉此暫時抑制另一隻眼睛對影像的察覺力,以這種方式測量大腦察覺的速度。試驗中讓一組受試者知道有攝影機在拍攝,形成「被監視」情境。
結果顯示,被監視組受試者反應速度更快、更準確,比未受監視者平均快將近一秒。塞摩爾指出,「被看著,會讓我們天生的生存機制進入過度運作的狀態,就像長期處於戰或逃模式,這對大腦是一種負擔」。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家柯倫巴托(Clara Colombatto)認為,就大腦無意識處理外界刺激層面來說,這一秒的差異相當顯著;過去的研究曾推測,這種效應來自於眼神接觸,但是她的研究發現,重點不在於有一雙眼睛盯著你,而是你察覺到自己正被他人看著。
研究者警告,這樣的反應若長期被觸發,可能削弱專注力與記憶力,對思覺失調或社交焦慮患者的影響更嚴重。塞摩爾說:「現代社會的持續監視,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變得更警覺周遭環境,也更緊繃、隨時準備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