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高紹芬(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現代有許多家庭,壯年子女與年長父母,因許多考量仍同住一屋。有些是因為高房價,有些是為了照顧需要,因此,世代共居經常伴隨著家庭長年的溝通摩擦,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難題。身為心理師,我發現這些看似日常的小摩擦,其實是在重新調整家庭的權力與界線。
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供桌上的蠟燭點著,卻沒人在家,我提醒父母安全疑慮,但母親覺得我質疑她的判斷力,父親則說我太誇張。每次我出於擔心想再勸說,語調卻愈來愈高,直到有人在爭論中說出傷人的話才停下來。那樣的場景,讓人感到既無力又孤單。
父母年輕時是決策者,孩子理所當然遵守規矩,但當子女長大成人,「誰說了算」開始模糊。父母仍以過去習慣為出發點,卻忽略了子女早已能為自己做選擇。衝突的核心,往往不是生活瑣事,而是如何面對彼此的改變。子女在學習表達自主與尊重,父母則在學習放手與信任。
例如開燈、煮飯、開冷氣、用火這些小事,都可能引發爭執。對父母來說,那只是多年來的生活習慣;但對子女而言,可能牽涉安全感、健康或情緒穩定,當雙方都覺得自己「沒錯」時,家裡的空氣就會變得濃稠又刺人。「家庭系統會在張力中尋找新的平衡。」衝突正是改變的契機。如果能停下來問自己:這場爭執背後,我想守護的是什麼?我害怕失去的是什麼?這場對話可能就會變得不同。
對父母而言,可以試著看見成年子女的表達並非頂撞,而是一種負責任。當孩子提出擔心或需求時,先聽聽,不急著否定。對子女來說,也能練習在溝通時讓父母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挑戰。用平和、具體的語言表達,比爭辯誰對誰錯更能打開對話。
但情緒不可能一夜放下,那些長年反覆的溝通方式,被忽略的感受、累積的傷口,都會在小事裡被喚醒。真正讓人崩潰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句「你想太多了」、「不會有事啦」,看似安撫,卻是在否定感受。久而久之,怒氣不再只是針對那根蠟燭,而是針對需求「被忽視」這件事本身。那是一種靈魂的吶喊:當我想守護家,卻被說成發神經。我知道那背後藏著深層的孤單,當家人不再傾聽,家就不再安全。
所以,在還沒能彼此理解的階段,最重要的是自我照顧。去散步、與朋友聊聊、或讓自己有片刻安靜,都是讓心有力氣重新面對關係的方式。
在工作中,我看過許多家庭因缺乏界線與表達而摩擦不斷;但也看過他們在學會停下來、聽彼此說話之後,找到新的平衡。心理成長不是避免衝突,而是在衝突裡保持覺察,照顧自己的需求,並願意試著理解對方。
我想,世代鴻溝的解答永遠都是「彼此的理解」。只是誰先放下身段?誰先示弱?這往往是最難跨越的關卡。在家族治療的觀點裡,父母的位置本就帶有力量,若被善用,會成為保護;若未被覺察,則可能變成壓力。
或許,理解不該只是單向的努力。願我們都能在關係裡,看見彼此的需要與局限,讓家重新成為讓人安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