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與軍權 泰國民主,雨後飄搖

戴定國 |2016.10.23
1958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終於,在雨季行將結束之時,泰皇蒲美蓬結束波瀾壯闊的一生。」

泰國雨季在五月至十月間,王宮頻繁發布泰王病情;十月十三日泰王去世,享壽八十八歲。十一月開始的乾季,是否代表泰國民主的雨後天晴,變數還很多。蒲美蓬在位七十年,也許未必「波瀾壯闊」,但的確「風雨飄搖」。

一九四六年,二戰結束翌年,在美國出生、在瑞士受教育的他登基,年僅十八歲。他是世界在位最久的元首,恰好見證二戰結束七十年的這段現代史。

一九六○年代,東南亞政治狀況日趨混亂,軍方出身的沙立總理提倡「泰國式民主主義,就是以國王為元首的民主主義」,致力於強化國王和王室威信,並以尊王為藉口,打壓反對勢力,鞏固軍權。

神格化 人民是腳下塵埃

由於軍方在冷戰時期的推崇,蒲美蓬被神格化,有著受到敬畏的、近乎神聖的地位。在國王面前,泰國人需卑微地俯身在地或下跪,自稱他「腳下的塵埃」。體育賽事開始前、戲院放映電影前,要播放王室國歌。批評泰王家族,冒犯君主罪,最多可判十五年監禁。

另在美國長期支持下,蒲美蓬的王位挺過一九七○年代。那段時期,東南亞其他國家君主制被罷黜或削弱,共產主義帶來戰爭和革命。軍方高舉反共大旗,掌握政軍實權,與王室共治國家。

也是從七○年代開始,市場自由化的力量逐漸轉成政治民主化的訴求。泰共與政府間的武裝衝突升溫,學生吸收左翼養分,串連各大學針砭時政。動盪結果,促成一九七三年與一九七六年兩次民主運動,但歷經血腥奮鬥,未讓泰國成功轉型。

軍方未必一無是處。從五○年代到七○年代,軍方結合技術官僚,推行有效的財經政策,泰銖緊盯美元,維持固定匯率,避免通貨膨脹,配合日本等外資挹注,平均每年將近百分之七的GDP成長。

財團也與軍方互生共榮,以「穩定」為名介入政爭。政治穩定使泰國成為度假勝地,吸引外商投資,八○到九○年代維持平均百分之六的成長。民眾專心賺錢,軍方專心統治,彼此還算相安無事。

軍事政變 國王事後認可

蒲美蓬登基後,泰國出現十九次軍事政變,能否獲得國王事後承認是政變成敗的關鍵。二○一四年軍事政變,軍政府總理帕拉育晉見蒲美蓬,下跪俯身,獲得執政的合理性。

國王平時不問政事,但由於超然地位,多次在衝突中扮演調停人角色。有時站在街頭抗議者一邊,要求更多民主,更多問責;有時站在專制的軍方統治者一邊。

政壇紛擾,對立各方都以泰王名義爭取民意。王室雖與保守派的政經精英、軍方合作,也和民選政客若即若離,讓紅衫軍與黃衫軍彼此牽制,維持團結底線。

紅黃之爭實際是共和主義、民粹主義對君主主義之爭。紅衫軍來自農村、中下階級,不滿城鄉差距擴大。黃衫軍多為城市精英、中產階級,不滿政客貪汙腐敗與政策買票。

法老可汗皇帝 都已成灰

高度權威僅集中於蒲美蓬個人,王儲不孚眾望,恐無法繼承權威和尊敬。軍政府總理帕拉育宣布,王儲將守喪一年才繼位,這一年有很大運作空間。軍方可能扶助王儲當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

泰王是威信的符號,軍政府自認是君主制的捍衛者。泰國人對政治厭惡已極,因此帕拉育軍政府的民意支持度,一度超過八成,對民主打了一巴掌。

軍權仰仗王權,王室「去神格化」等於間接削弱軍權。評論者指出,歷史早已證明,神的代理人無法強逼人民接受下一個代理,「成千上萬的法老、可汗與皇帝都已成灰」。

泰皇去世,對分離主義者而言,正可直接挑戰「去神格化」的王室。多年來,反王室運動日益發出更大聲音。「問題在於王室被塑造成全能的神,」學者舒拉西瓦拉克沙表示,「把王室塑造得愈神聖,它就變得愈不受問責,突破常識。」

泰國遊走於民主與權威間。無論拒絕民主的民主黨或帕拉育,為了達到自己認為的公平正義價值觀,以為手段可以不受法治約束,這種想法背離了民主真諦。

泰南分離主義「恐怖指數」全球第十

今年年初以來,泰國南部連續發生暴力襲擊事件,造成數十人傷亡。泰國政府指出,均為南部分離主義的恐怖攻擊。

分離主義盛行的南部三府(陶公、北大年、也拉),歷史上,曾是北大年蘇丹國的領地,後來為暹羅王國併吞。二十世紀初,英國進入中南半島,逼迫泰國簽下協約,瓜分北大年蘇丹國。

馬來人是北大年地區的主要民族,占人口八成,占泰國穆斯林人口的六成五。他們使用亞維語,即用泰文字母表示的馬來語。經濟上,北大年地區是泰國發展最落後的地區,貧困率高。文化差異和經濟邊緣化,加上泰國政府長期推行同化政策,使當地馬來人產生分離傾向。

二戰後,泰南出現「北大年人民運動」等組織,訴求高度自治,行使伊斯蘭教法統治。泰國強制採行同化政策,高壓統治。分離主義者提出五點主張,包括承認「民族革命陣線」是獨立運動,而非叛亂分子。

二○一五年軍政府與分離主義者和談,始終無法達成共識。總理帕拉育憤而斥為罪犯,馬上縮緊對南部三府的管控,頓時風聲鶴唳,發生連續爆炸案。

根據經濟與和平機構的「二○一五全球恐怖主義指數」調查,前十名除了伊拉克、阿富汗、奈及利亞、敘利亞、利比亞等司空見慣的國家,泰國名列第十名,而且連續兩年榜上有名,已從政治問題變成嚴重的經濟問題。

泰國政府力圖改善與馬來西亞和中東國家的關係,以減少分離主義的國際支持。但自身無穩定的政治秩序,使曼谷對南部穆斯林更無使力之處。

「假民主」荒廢經濟 泰國虛耗十年

泰國自一九三二年改行君主立憲以來,平均每七年發生一次軍事政變,似乎已成政爭「理所當然」的結局,也是「維持穩定」的代名詞。

八十二年來,泰國多數時候由軍人掌權。也許因為是佛教國家,軍政府雖獨裁而不殘暴,與中產階級為主的政治精英、企業合作,數十年來是全球成長名列前茅的經濟體,也是西方企業考慮海外投資的首選。但人民飽暖之餘,對軍政府實施戒嚴、壓制新聞自由、任意逮捕,不滿之聲始終未停。

二○一四軍事政變,曼谷一個民眾說,「我對政變不感到震驚,該發生的遲早都會發生。」一個反政府示威者說,軍方政變是正確決定。「但軍方承諾改革,必須兌現。」

二戰後,泰國出現過幾次文人政府,大都由軍方指定的人出任總理。民主各方也各有圖謀,民主派與既得利益者結合,民粹派以「惠民政策」贏得選舉,被批評政策買票,多屆聯合政府因為不穩定而垮台。

互斥的「假民主」鬥爭不已,給軍方「解救泰國」的藉口。政治鬥爭、軍事政變陷在惡性輪迴中。人民開始警覺,泰國虛耗了十年,經濟落後其他大幅躍進的亞洲鄰國,社會動亂也影響巨大的觀光收益。

去年十二月紐約時報報導,軍事政變後:「曼谷大皇宮擠滿大陸觀光客,市中心交通繁忙,豪華飯店的商業午餐生意興隆。不過,不要被這些景象騙了,泰國正在沉淪。」

泰國曾是中南半島的商業中心、言論自由的堡壘、鄰國難民嚮往的家。過去泰國人覺得貧窮的鄰國很可憐,現在卻羨慕不已。泰國的家庭負債比率在亞洲數一數二,竊盜搶劫案激逾六成。副總理宋奇承認,老百姓心情低落,泰國是「站在寒風中的病人」。

泰國經濟景氣今年開始回溫,尤其泰王去世,讓軍政府有了持續執政的藉口。但曼谷的精英不能再無視農民、中下階層的存在。讓他們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當他們不再是弱勢群體,塔信派(民粹主義)的吸引力就會縮小。到那時,泰國才有可能成為富裕、合格的民主國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