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本周進入關鍵政治談判,大會主席團於巴西時間18日發布可能會成為最終協定的草案,其中提到敏感的「化石燃料」議題。圖/潘俊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談判進入深水區,大會主席團於巴西時間18日發布可能會成為最終協定的草案,其中提到敏感的「化石燃料」議題,並承認各國繳交的最新版「國家自定貢獻」(NDC3.0)的減碳承諾,不足以達到《巴黎氣候協定》的控制升溫目標。接下來,主席團將諮詢各國代表意見,對這份草案進行刪修,再提交新版本給各國。
前年杜拜峰會的最終協定,首次寫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s),外界視為一大突破,但去年巴庫峰會未跟進討論,遭到環團批評。
籲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
這次峰會「重啟戰場」,在協定草案中寫入關於化石燃料「三個選項」,一是有序而公正地朝向低碳解方轉型;二是召開部長級圓桌會議,支持各國推動有序而公正的轉型路徑圖,包括「積極擺脫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三是沒有文本。這三個選項中,顯然以第二項最為明確強烈。草案也提到「呼籲各締約方共同合作,逐步淘汰缺乏效率、漠視能源貧窮與公正轉型的化石燃料補貼」。
草案發布後10多名締約國部長召開記者會,呼籲制定「脫離化石燃料的路線圖」,作為本屆的重要成果。哥倫比亞環境部長雅妮娜和馬歇爾群島氣候特使史特吉表示,目前文本內容太薄弱,必須加強措辭並採用。英國氣候特使凱特稱,已有80國表態支持該路線圖,矢言未達目標,「我們絕不回家」。
環團綠色和平一名主任表示,這可能成為本屆峰會的轉捩點。這是一個來自全球南方與北方國家,發出亟需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強力訊號。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全球氣候總監沃斯科分析,化石燃料過渡若想獲得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同意,可能會採用目前草案中的第三個方案,不會直接訂定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傾向使用更廣泛措辭,例如將化石燃料議題,包裹在敦促各國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的「貝倫1.5℃路線圖」中,以促成協議。
專家:液化天然氣非潔淨燃料
「關鍵在於監管,需要針對化石燃料生產國和購買國,制定須遵守的規範。」巴西環境與氣候變遷部都市環境、水資源與環境品質國家祕書馬盧夫認為,總統魯拉在開幕式3次提到,需要制定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產油國雖會帶來阻力,但巴西正極力推動,「相信會愈來愈靠近成功」。
氣候峰會掀起化石燃料議題,然而台灣發電仍大幅依賴化石燃料,去年台電發購電量中,火力發電量占比近80%,其中燃煤31.1%、燃油1.4%、燃氣47.2%,且政府將燃氣視為走向淨零碳排的「過渡能源」。
對此,德國研究組織「新氣候研究所」創辦人霍恩批評,這是錯誤論述,「液化天然氣絕非潔淨燃料,端看它的來源而論,它的溫室氣體密集度堪比燃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