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片《大力水手》的主角卜派吃菠菜,變成大力士。部分運動員服用類固醇等藥物來增強體能,如同吃下「大力丸」,造成不公平,被抓到要禁賽。但也顯示體能確實可以藉助藥物來提高,禁藥無法禁絕這是主因。
咖啡也是某種程度的類固醇。在一般人生活裡,喝咖啡或茶可以提升腦力,但若需要更強效果,服用「聰明丸」更能改變心智功能,增進注意力和記憶力。聰明丸並不是科幻,只不過這不是正式名稱。
熬夜的人常服用處方藥「利他靈」(Ritalin),面對壓力或想維持思路敏捷的人則服用提神藥「莫待芬寧」(modafinil)。比起咖啡讓人保持清醒,這種「認知促進劑」能讓人注意力如雷射般集中,足以吸收理化數學課本中的各個細節。
參加考試的學生服用「聰明丸」,是否如運動員般佔了別人便宜?
二○○八年,一群倫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發表評論,認為應改變「藥物主要用來治病」的觀念,只要這種「神經興奮藥物」能通過安全和效能測試,就應開放大眾使用,提升學生或上班族的表現。
「吃早餐,來一粒聰明丸!」
「吃聰明藥,讓大腦快速充電? 」
英國生物倫理學家哈里斯說,這類藥最後會像阿司匹靈一樣,不用醫生開處方也可購買。但有學者質疑,真能像止痛藥、咖啡或茶一樣安全嗎?「少部分人可能上癮,有些人心智功能可能反而衰退。」
「我們有生之年,都不會出現這樣的藥物。」有些科學家這麼說。其他科學家則斷言,我們永遠找不到變聰明的捷徑,若想通過微積分考試,只有勤做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