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做自己的數位主人

 |2025.11.02
331觀看次
字級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行為數據──如搜索紀錄、購物偏好、地理位置,甚至情緒波動──無時無刻不被收集、分析和操控,成為當代資本主義進化的核心。

哈佛大學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將此現象稱為「監控資本主義」,即以人類行為數據為原料,將行為預測與操控商品化的經濟體系。

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市場邏輯,重塑個人主體性與民主秩序。在傳統資本主義中,企業提供商品與服務,消費者以金錢交易;但在監控資本主義中,數據成為商品的核心,企業透過人們無意識產生的「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構建預測模型,進而販售給廣告商、政府或其他的機構。

例如我們使用Google Maps尋路,或搜尋健康資訊時,這些行為數據被轉化為企業的資產。透過AI算法,這些數據不僅預測並影響我們的選擇,還成為利潤來源。

「監控資本主義」的成功並非依靠強制,而是透過「便利」與「免費」的誘惑實現的。我們使用Gmail、Facebook或智能手表,卻不自覺地交出個人數據。

同時,這些設備以工具之名,實則是資料收集器,持續觀察與設計用戶行為,讓個人生活愈為透明,更難以擺脫。

問題關鍵在於:誰掌控數據?誰能決定數據如何使用?這揭示了監控資本主義對民主的威脅。知識權力與決策權正從個人社會轉移至科技巨頭,而政府監管不足,甚至與企業共謀。在這樣的結構下,個人對數據的掌控權逐漸消失,科技成為集權工具,侵蝕民主與自由。

面對監控資本主義,個人並非全然無能為力。首先,需要重建數字素養與隱私意識。許多人對數據監控抱無所謂態度,認為自己「無祕密可監控」。

然而,這種心態正是監控系統穩固的基石。數字素養應涵蓋對隱私、自由與選擇權的理解,並透過教育與媒體,提升公眾對算法與平台邏輯的認識。

其次,技術去中心化與工具選擇至關重要。個人可選擇拒用不必要的智能家電,降低數據暴露風險;也可支持開源運動與去中心化平台,如Mastodon或IPFS遠離科技巨頭的控制。

從社會層面,推動公共政策與數據治理尤為重要。例如,訂立數據保護法、算法透明法,要求平台公開推薦與排序機制,並設立數據使用上限與資料自刪權。歐盟GDPR的實施表明,公眾倡議與立法合作是有效的模式。此外,推動數字反壟斷法,打破巨頭壟斷,也是實現數據民主化的關鍵。

「監控資本主義」之所以蔓延,是因為它善於偽裝,以便利與創新之名,實則將人類行為商品化,讓人們習慣被推薦、被監控,甚至被算法決定。然而,若我們希望擺脫被設計的生活,就必須拒絕成為「被預測的對象」。

重建數字主權須透過教育、立法、技術創新與國際協作的共同努力,更要放棄「免費的便利」,換取更長遠的自由。

科技本身無善惡之分,決定其方向的是人類選擇。在這個由行為剩餘堆積的時代,我們不該只是被動的數據產出者,而應努力奪回數位生活的主導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