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逾八成的人口暴露於光害。新加坡、科威特和卡達尤其暴露在最明亮的夜空下。所謂「最明亮的夜空」,是人為的燈光造成,地表「最明亮」意味看不見天然的夜空。
全球最大的民間科學組織「美國科學促進會」數位期刊「科學前進」(Science Advances)報導,科學家以衛星資料與天空光度計製作一份全球光害分布圖,將光害分成數級。人為亮光比自然的星空下,更明亮近百分之十。
光汙染 看不見真正夜空
這份光害圖顯示,由於光害日甚,今天愈來愈多地方看不到夜空,五分之四以上地球人生活於人為亮光的汙染下,包括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歐洲與美國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地球人看不見銀河。
光害最嚴重的國家是新加坡,所有人民看不見真正的夜空。其次是聖馬利諾、科威特、卡達、馬爾他,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百分之九十九、以色列的百分之九十八、埃及的百分之九十七。
遭受光害最少的國家是查德、中非共和國、馬達加斯加,有四分之三居民的天空清澈無染。無光害面積最大的地方是格陵蘭(天空不清澈之地只占百分之零點一二)、中非共和國(百分之零點二九)、太平洋中南部的紐埃島(百分之零點四五)、索馬利亞(百分之一點二)及毛利塔尼亞(百分之一點四)。
童年夏日 看夜空數星星
這份名單顯示,愈是文明發達、經濟富裕國家,夜間萬家燈火,愈是光亮如晝。但也有例外,二十國集團(G20)國家裡,遭受極端明亮人為光害比例最大的國家是沙烏地阿拉伯與南韓,最小的是德國。
許多中年以上的人,童年時都有夏日晚飯後,到屋外乘涼,觀看夜空繁星點點的經驗。「數數看,天空有幾顆星星?」大人常這樣對小孩說,小孩也認真地數,但多數不久都放棄:「太多了,數不完。」
光害不只影響天文學家,也為害一種根本的人類體驗,也就是仰觀沉思天空。美國天文科學家艾維吉說:「已有好幾世代的大城市居民看不見銀河。」他表示,仰望夜空和銀河「是我們與宇宙的一個重要連結,而這個連結如今失落了」。
古代沉暗而澄澈的星空,哲學家常靜觀沉思,驚艷、敬畏、讚嘆。豐富的大自然美感,提升了性靈,也啟發了科學。天文物理學家甚至占星師,更分別在他們的領域發展出科學及神秘學。
光害研究團隊指出,「敬畏」對人類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無論在科學及宗教方面都影響人的認知與行為。而夜空是全體人類共同體驗「敬畏之感」的宇宙現象,「歷史上許多不凡的心智得益於清澄星空,因為這樣的星空攪動創意、慷慨的胸懷、善意與創新。」
光雕增美感 也遮蔽夜空
光害的擴散始於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也就是二戰結束後十餘年的「承平歲月」,工業勃興,商業貿易高度發展,城市化逐漸形成並擴大。光害年年增加,而人們並未意識到這是一種禍害、汙染,且與人類的睡眠障礙和疾病有關連。
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表示,「環境中的人為燈光來自多處,路燈是重要因素,但也有來自住家窗戶和商業櫥窗的燈光,汽車大燈和廣告看板燈光。」某些人認為人工照明更好,所以各地都有燈光秀、光雕秀,夜間呈現「光之橋梁」與「光之建築」。雖然光雕加強了建築、橋梁的夜間美感,但也遮蔽了夜空。
「全球約百分之十四人口,甚至沒用到『夜間視覺功能』。因為夜晚如此明亮,人們因此利用『日間彩色視覺』觀看夜空。」這樣的人口在歐洲占兩成,在美國占三成七。
軍警使用的「夜視鏡」,是在黑夜裡加強「夜間視覺功能」的科技產品。也許有一天,一般民眾也要戴上可以過濾人造光的「夜視鏡」,觀看星際銀河。
光害的健康危機 生理時鐘失衡
根據醫學報告,自古人類接受晝夜之分,作息也依日夜交替,光線是體內的生理時鐘。人體的感知有八成來自於視覺,這是光的作用。
現代有人工照明,使自然時間的流逝感削弱。夜間接受過多光線,將打亂生理時鐘,白天昏昏欲睡而晚上輾轉難眠;大腦長期得不到休息,甚至產生精神疾病。
光照會影響人的心情,北極圈冬季日照極少,人們情緒不穩定,夏季則相對精神愉快。在沒有自然採光空間工作、居住的人,比較容易敏感、憂鬱。
國際照明委員會指出:「光線能調整與抑制人體的生理程序」,人體血液中的褪黑激素,其分泌明顯受到「光暗」及「晝夜韻律」的影響。入睡後,褪黑激素濃度會升高為白天的六倍。
褪黑激素能促進睡眠,調節人體晝夜頻率、抗老化,抑止癌細胞。夜晚光線愈強愈會抑止褪黑激素的形成,提高罹癌風險。
夜間工作者受光害威脅明顯,可能減少五至六年壽命。女性對夜間光線特別敏感,罹癌風險高出五成。夜間過亮的光線還會引起生殖系統過早老化,容易罹患大腸癌與直腸癌。不規則變化的光線還會干擾睡眠,造成胃腸、心血管疾病,擾亂新陳代謝。
美國研究表示,人工光源與兒童近視的發生率有相關性,熄燈而睡的人只有一成罹患近視,反之,有三成四罹患近視。
國際黑暗天空周 看見夜空榮耀
「夜空是宇宙給我們的美麗與壯觀禮物,不應該被掩藏和浪費在光汙染之下,夜空應該是讓大家欣賞的,以便後代不會失去與奇蹟的宇宙間的聯繫。」
寫下這段文字的詹尼弗巴羅,是「國際黑暗天空周」的發起人。那是在二○○二年,當時他還是高中生。目前已有國際黑暗天空協會、美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同盟支持這項活動。
黑暗天空周是整個星期關閉燈光,讓人們在沒有光汙染情況下欣賞夜空。活動選在每年四月涵蓋新月的那星期進行,以便天空盡可能黑暗,達到最佳的視象條件。
活動的目標是:暫時性減少光汙染,提升對夜空的領悟。鼓勵使用更好的照明系統,讓光線向下投射而不是照向天空。促進對天文學研究。
詹尼弗巴羅說:「這是我的願望,讓世人都能看見夜空的榮耀。我們的祖先在數百年前看見的就是沒有多餘光線的夜晚。」
黑暗天空周已發展成全球性活動,宣傳黑暗天空保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