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德國司法部長馬斯日前表示,有些穆斯林國家男子可娶四個妻子,但到德國生活的難民,無權將自己的文化傳統與宗教信仰置於德國法律之上,他們只能申請一個妻子團聚。
歐洲難民問題持續發酵,考驗各國的不單是安置問題,還有價值觀衝擊。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許多歐洲國家放棄長期宣揚的平等、博愛原則,選擇站到「普世價值」的對立面,改從「常人美德」的角度,看待難民問題。
難民湧入 伊斯蘭入侵?
前哈佛大學教授葉禮廷中旬受邀到英國演講,解析普世價值在歐洲遭遇的危機,起因於三個問題:九一一恐攻、二○○八年金融危機和歐洲難民危機。他說:「目前主權正處於回歸階段。」
當歐盟國家處於緊急狀態,如面臨恐攻和入侵時,「各國主權會被重新賦與,行使法律之外的權力,如對難民關閉邊境。」二○○八年金融危機時,各國頒布新措施,也是如此,是為了保護人們的退休金,保護勞工市場。
難民危機導致極右翼崛起,德英法都有排外政黨。荷蘭將難民湧入視為伊斯蘭入侵。匈牙利認為難民將威脅歐洲基督教文明,稱這些人不是難民,而是移民。「匈牙利人有權不和穆斯林住在一起」。
歐洲各國主張的普世價值,開始遭遇常人美德挑戰。普世價值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權、博愛等。常人美德指的是做為一個普通人的道德,如憐憫、同情、容忍、友誼和好客等。
一九七○年,英國社會政策學者理查•蒂特馬斯在他的經典著作《禮物關係:從人血到社會政策》一書中,把捐血看成特殊的禮物饋贈,即生命的贈予,而不是義務。
常人美德承認自己和他人、公民和陌生人的區別,如種族差異、性別差異、階級差異等。常人美德體現於對待他人的態度,容忍不同社會群體。容忍不是義務,而是饋贈。
大多數人以「常人美德」善待難民。接收一個兩個難民,他們沒有怨言,給難民送水,送麵包,送毛毯。葉禮廷表示:「我們為陌生人、焦躁不安的難民提供避難,允許他們進入我們的國家,享用我們的社會福利、住房,進入我們的勞動市場……這也是個人所能夠給予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
但德國去年接納了一百萬難民,數量太多,使德國人民生活上感到威脅。因而有學者主張:「房間已經滿了,這個國家就該關門。」
普世價值和常人美德之間存在距離、衝突,人們的「好客」是有限的。
難民權利 未獲各國支持
國際法禁止一國驅逐或遣返難民,因難民獲得庇護是他們的權利。但在西方世界,「難民的權利」沒有獲得廣泛的政治支持。
英國二十三日公投將決定是否留在歐盟,移民成為主要焦點。過去十年,超過一百萬東歐移民來到英國,引發民怨。首相卡麥隆尷尬解釋,政府無力控制移民流入。因歐盟公民有權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到任何地方生活和工作。
對脫歐運動來說,歐洲移民失控,是因國家主權的喪失。民族國家的特徵是,有權決定誰能在這個國家生活,並享有公民福利。但歐盟成員國犧牲(也可以說是共享)這種傳統的主權。這就是脫歐者所要拿回的。留歐陣營反批,脫歐運動根植於種族主義、仇外心理。
全球一千五百萬難民,許多是「生存移民」。大量移動形同「遷移革命」,因交通工具發達,有別於中外歷史,安全區(歐洲)和危險區(戰亂國家)的距離不再遙遠,使所有國家的邊境都面臨壓力。對難民關閉邊境,是不得已的。
普世價值是高尚的,知易行難的;歷史上,有時需經改革,或革命而取得。「常人美德」則多出乎天性,自然表現出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正表示這兩者間的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