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討好中國 客觀與激情報導

戴定國 |2016.04.17
1271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針對肯亞警方將台灣詐騙集團份子遣送到大陸,肯亞內政部發言人約卡表示,這些台灣人非法滯留,肯亞把他們遣送回他們來的地方。因為他們從中國來到肯亞,因此遣回中國。他解釋說:「通常你非法去另一個國家,會被送回你上次出境的港口(機場)。」

無論是否接受這種觀點,這是一個關於遣送的法律議題。但在這次事件中,紐約時報記者王霜舟(英文名為Austin Ramzy)不談法律,而從國際政治角度切入。他的報導一開始,描述了一個充滿「激情」的畫面:

「網上流傳一段視頻顯示,一群年輕人抵住牢房的門,試圖擋住肯亞警員。『先生!我們是台灣人,台灣人!』其中一個人喊道。」

報導中國腐敗 簽證被拒

王霜舟指出,中國是非洲大陸一支強大的新勢力,這不是非洲國家第一次對有爭議的事情討好中國。「甘比亞、南非等國不遺餘力讓中國滿意,但經常挑起自己人的憤怒。」

王霜舟寫道:「這件事激怒了台灣官員,他們指責肯亞違反國際法,試圖討好中國。台灣是一個自治的島,中國把它視為自己的領土。」這是從兩岸角度來討論犯罪問題。約卡則強調說:「台灣試圖把我們捲入與中國的爭端,那是他們的爭端,不是我們的。」

王霜舟對大陸顯然沒有好感。二○一四年一月,中國外交部宣稱,王霜舟因違反簽證規定將離開中國。他是繼儲百亮(Chris Buckley)之後,第二位因申請簽證被拒而離開的紐時記者。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稱,因報導中國高層腐敗問題,贏得美國喬治波爾卡新聞獎的紐時及彭博新聞社的多名記者,均一度面臨得不到續簽的困境。

集權支持集權 不是好事

王霜舟在報導肯亞詐騙案寫道:「分析人士稱,很多非洲國家都是集權政府,對他們而言,中國的支持就像一場好夢。」王霜舟的隱含意思應是,集權政府支持集權政府(可能還是腐敗政府),肯定不是好事。

他繼續寫道:「中國在非洲各地灑錢,進行聲勢浩大的基礎建設,而且不像西方國家經常做的那樣,迫使政府改善民主和人權狀況。非洲國家政府和中國是一種共生關係,中國幾乎沒有附加條件。」

迫使第三世界國家改善民主和人權,西方雖然出發點良善,但美國常說「這符合美國利益」,因此往往扶植親西方政權,就算是獨裁強人也沒關係。阿拉伯之春推翻的,很多就是親美的非民主政府。第三世界很多人反美,並不是因為被要求改善民主和人權,而是西方國家更在意「自己的利益」。

先入為主 報導傾向負面

中國不這樣「迫使」,西方認為是因中國本身民主和人權的紀錄也不佳。但西方記者報導中國與非洲新聞時,這些先入為主觀念,也往往使報導傾向負面。

英國專欄作家哈福德(Tim Harford)日前撰文指出,「客觀」只是一種錯覺。他引述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李羅斯(Lee Ross)的新書《房間裡最聰明的人》:「我們以為看到的世界是其真正的模樣,既沒有偏見,也沒有謬誤。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錯覺。」

哈福德表示:「真相是,我們都有偏見,這些偏見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景象。」儘管看的是同一件事,我們只會看到自己想看的,對那些與我們觀點、行動相左的人,還傾向於往最壞方面想。

哈福德以英國公投決定是否退歐為例指出,疑歐派、親歐派都認為腐敗、欺詐或愚蠢在作怪。「這是可能的,但也可能這些激情澎湃的支持者在看到客觀性的時候,根本不認為那是客觀。」

二○○八年,在非洲國家喀麥隆,一個求職的年輕人在路邊舉牌子,寫著:「比中國人還行!」這句話讓所有人發笑,因為在這裏沒有人比中國人更行。一個部落客寫道,中國人改變了這個國家,修建了所有體育場,翻修了飲水系統,建了醫院和鄉村診所,還引進一種防冶瘧疾的有效不貴的草藥。

有些非洲人對中國人有好感,可能就是所謂討好。儘管一些國家擔憂,中國是「非洲的新殖民主義者」,沒有「附加條件」,是放眼於長期未來。

中國媒體到非洲:全面魅力攻勢

紐約時報記者傑安迪(Andrew Jacobs)二○一二年報導,在長期交通擁堵的肯亞首都奈洛比,中國的投資實力和建設能力充分展現:各出資兩億美元興建環城公路、擴建國際機場。貸款興建的工人住宅區,被稱為「長城公寓」。

「中國為贏得肯亞好感的努力,遠不止這些磚塊和水泥。」肯亞最受歡迎的英文報紙,滿是新華社的文章。在廣播方面,從美國之音和英國BBC的頻段再往上調一點,就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可以收看有別於西方媒體的國際新聞。

中國努力抵制西方影響力,認為西方新聞媒體帶有偏見,扭曲了中國形象。肯亞大報《國家日報》主編埃里克.希莫利說,「這是全面的魅力攻勢。」傑安迪則提醒,中國被視為新聞管制最嚴的國家之一。

「我們在打一場訊息戰,而且已經落下風。」二○一一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這樣說。她指出,一些有國家背景的媒體影響力日益增加,例如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和大陸的央視。

央視新聞頻道有兩億海外觀眾,以六種語言播出,還開播了一個全天候播出的阿拉伯語新聞頻道。為了擴張勢力並與西方媒體競爭,新華社常免費向財政困難的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新聞媒體提供報導。

美國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高級研究員道格.法拉表示:「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西方媒體將自己視為公共利益的監察者和守護者,中國媒體則是為了保護國家政權不受破壞或對其權威的質疑。」

習近平今年二月的說詞,正好印證了西方的批評,「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北京官員稱:「中國和非洲雖然相距遙遠,但長期以來透過西方媒體相互了解。不過,西方報導並非總是反映真相。」姓黨的媒體恐怕亦然。

肯亞的媒體人士稱,肯亞人對當地政治、醜聞和流行文化新聞比較關注。對國際事務感興趣的人基本上都去看美國CNN、英國BBC和半島電視台。在大學新聞系的國際傳播課程裡,對西方國家媒體傳播「西方觀點」、「美國觀點」也提出嚴厲批評,認為是一種霸權主義。

失落的天堂:到肯亞狩獵旅行

電影「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改編自丹麥女作家卡倫(Karen)的自傳,一九八六年拿下七項奧斯卡獎。情節就發生在肯亞,一個失落的天堂。

一九一三年,卡倫嫁給丹麥貴族,隨同前往肯亞經營咖啡工廠。在那兒遇上迷人的英國探險家丹尼斯,在漫天風塵的肯亞,兩人共譜戀情。卡倫回到丹麥後,將咖啡園和咖啡工廠捐給肯亞政府,故居成為紀念館。

肯亞位於非洲東部,十六世紀葡萄牙殖民者占領沿海地帶。一八九○年,英德兩國瓜分東非,肯亞劃歸英國。五年後,英國宣布肯亞為其「東非保護地」,一九二○年淪為英國殖民地,一九六三年獨立。

肯亞是東非的金融中心、最工業化國家,但工業只占GDP的一成四,旅遊占六成。因肯亞氣候宜人,有白皚雪山、曠野平原、荒漠裂谷,早在十九世紀,就是歐洲富商貴族的渡假天堂,旅行方式稱為safari(狩獵旅行)。

肯亞至今仍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非洲大草原上動物群居的典型畫面,大都攝於肯亞。二次大戰後,肯亞設立了四十餘座國家公園及野生動物保護區,一九七七年並宣布全面禁獵。肯亞的野生動物大遷徒,蔚為壯闊,吸引世界各國遊客。

safari這個詞於十九世紀晚期出現,旅行者穿卡其布服裝、牛仔夾克、防暑帽、垂邊軟帽和豹皮等。二○一一年,英國查理王子夫婦訪問南非,由祖魯族酋長陪同,搭吉普車參觀生態保護區。查理王子穿著米色西裝,類似safari風格。電影「遠離非洲」裡的人物,也是這樣裝扮。

二○一三年,威廉王子的兒子喬治誕生,肯亞的山姆布魯族送肥胖小牛和山羊當賀禮,這在當地是極大殊榮。威廉曾前往肯亞的雷瓦野生動植物保育區,花很多時間與山姆布魯族人交流。他與妻子凱特訂婚的地點就在附近。

肯亞許多規章制度,承襲自殖民時期,也一直與英國保持密切關係,留在大英國協,軍隊由英軍訓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