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闖禍的德翼航空副機師盧比茨患有憂鬱症,消息揭露後,該公司一度不願明講,說醫療紀錄是保密的,連總公司漢莎航空執行長,也無法調閱醫療紀錄。
歐洲國家大多重視隱私權,不像美國人會衝到麥克風前分享悲傷與喜悅,德國人尤其堅決捍衛,這是監視人民的納粹和共產統治的後遺症。
二○一三年史諾登揭密事件後,美國人認為他是叛徒,但很多德國人視他為英雄。空難後,當法國檢方公布盧比茨的姓名,保護隱私和提供信息間的爭辯達到高峰。
在德國的臉書上,有人留言寫道:「真不明白記者怎麼能利用別人的痛苦!」
美國媒體指出,德國高度保護個人隱私,造成飛安管理漏洞。二戰結束七十年了,德國還應該如此堅持嗎?
同樣是發動戰爭的國家,日本人也高度重視隱私,企業利用巨量資料的比例偏低。
目前屬於大數據時代,分析巨量資料能精準掌握客戶需求,被視為最具爆發力的產業。日本鐵道JR大阪站去年四月開始,透過剪票口等九十台監視攝影機的影像資料,以及臉部辨認系統鎖定旅客,記錄一周活動,以掌握人潮動向,有助災害發生時疏散。
JR公司打算把資料賣給日立,但即使保證個資不會洩露,反彈聲浪仍不歇,多數民眾覺得JR未經同意而鎖定,作法「讓人很不舒服」。最後JR以謝罪收場,中止販售計畫。
日本新聞街頭訪問時,不但受訪對象,從他身邊走過的路人都要以馬賽克處理。過猶不及,日本個人情報保護法實施八年來,官方的宣導重心轉向「何謂過度保護」。日本雅虎公司說,「日本再這樣下去,會變成巨量資料的落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