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瑞琪
金錢當然不應該是感情的核心,卻是造成伴侶日常摩擦的導火線,每一段感情到最後好像都免不了要走到這裡,必須直面這些最「現實」的問題。
也許是因為有了一點年紀,最近我常想起大學時代的點點滴滴,那些場景歷歷在目,就像前兩天才發生一樣。例如:四十幾年前有一次非常尷尬的約會,結束在「付帳」這個環節,至今難忘。
那個男生是我邀請來我的學校觀賞校慶活動的,他大老遠地來一趟,我理所當然覺得我這個邀請者應該請客,沒想到結完帳走出餐廳,他竟然生氣了,站在餐廳外耿直地對我說:「你可以請客,但應該從桌子底下把錢交給我,由我去櫃台結帳。」我錯愕地看著他,這段交往也就不了了之啦!
這個例子非常典型,也非常普遍,就像這些年不斷聽到大家爭論不休的「AA制」,也就是「各付各的」。據我觀察,大約在二十世紀後期,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就業機會增多,加上性別平權意識上升,「經濟獨立」逐漸成為女性值得驕傲的標誌。在這樣的背景下,AA制自然被視為一種平等的象徵:既然雙方都能負擔生活費用,那約會花費也理所當然要共同承擔,甚至結婚後的家庭支出也繼續使用這套邏輯,處理各項開支。
這種風氣在歐美也許流行得更早,許多歐美年輕人早就把AA制當成約會的一種基本禮貌;但不分國內外,我看到還是有不少人仍糾結於「AA制在愛情裡到底是象徵進步的平等,還是冷冰冰的算計?」、「算得那麼清楚還是戀愛嗎?」
支持AA制的人認為,經濟上清清楚楚象徵著尊重與獨立,甚至可以因此不讓金錢的傾斜左右了彼此的感情。反對者則認為在感情裡斤斤計較會破壞浪漫的氣氛、削弱對方(特別是男性)的面子。有人認為樂意付錢至少代表了交往的誠意,有人卻覺得一面倒的付出會讓關係變成「不對等的投資」,最後導致投資血本無歸。還有,若男方收入較高(這是開發國家的常態),是否應該多承擔一點?一味提倡AA制是否忽略了現實的差距?這些都是AA制常見的爭議。
金錢當然不應該是感情的核心,卻是造成伴侶日常摩擦的導火線,每一段感情到最後好像都免不了要走到這裡,必須直面這些最「現實」的問題。
我聽說有些聰明的情侶已經採用「大方向AA、小細節靈活處理」的方式。例如:旅行費用或房租共同分攤,但日常餐費輪流請客;或者,設立「公積金」,按照收入比例分攤,賺得多的人就多分擔一點,收入較低的人也量力而為,彼此尊重並保持溝通順暢,大家都不要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是的,我相信你看出來了:這種精神延伸到婚姻中,也有助於感情長久的穩定。
AA制的出現,映照的是社會價值觀的演變。有人認為愛情應該超脫於金錢之外,有人則堅信金錢是檢驗關係的試金石。讀者們看到這裡或許會發現,愛情裡最重要的不是「該不該實行AA制」,而是「兩個人如何看待彼此的付出。」是「我想對你好,所以我願意多承擔。」還是「我尊重你,所以我們該各自獨立。」這件事與個人成長的經驗和教育有關,可能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回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場景,我仍然不改初心地認為,真正能讓親密關係長久的,可能不是哪一種制度,而是雙方的默契與共識。愛情裡最大的風險,不是付出,而是有人(甚至雙方)把付出當成籌碼。數字的平等,絕對不等於關係的平等;AA制並不是愛情的答案,它只是一種可能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