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白犀牛 拚史上首次人工繁殖

編譯/潘楠慕 |2025.09.07
35觀看次
字級
復育北方白犀牛是與時間賽跑。圖/法新社、美聯社
保育員致力保護珍貴的北方白犀牛。圖/法新社、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在肯亞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納金」(Najin)與「法圖」(Fatu),伴著從肯亞山山頭升起的朝日,靜靜地吃草,彷彿全球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行動與牠們無關。這對母女是目前世界僅存的兩隻北方白犀牛,科學家正努力透過人工復育,保住這個珍貴物種的一線生機。

自2018年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Sudan)過世後,全球北方白犀牛就已「功能性滅絕」,即此物種在自然條件下,已經無法繁衍。納金和法圖由於子宮問題,都無法自然懷孕,但是法圖仍能產出可用的卵子。致力北方白犀牛復育計畫的科學聯盟組織「生物救援」(Biorescue),多年來採集法圖的卵子,送往歐洲與已故雄犀牛冷凍精液進行體外受精,目前已有36枚胚胎,準備植入負責代孕的近親、一隻雌南方白犀牛體內。

復育計畫協調員斯特季斯考(Jan Stejskal)說,「我們希望今年能讓代孕母體懷孕」,若順利生下寶寶,將是史上首次以人工繁殖方式,產下北方白犀牛。去年該計畫曾讓代孕犀牛懷上胚胎,但是胚胎發育到70天時,母體因不相關的細菌感染死亡。

同時也有其他團隊正在探索不同方案:日本團隊試圖利用幹細胞,製造北方白犀牛卵子與精子,預計大約4年後才能製造出胚胎;牛津大學則嘗試利用已逝犀牛的卵巢組織培養卵子,以保留遺傳資源。

不論哪一種方式,都需趕在現年35歲的納金、24歲的法圖仍健在時,找出方法誕下後代,以利親代傳承北方白犀牛的生活方式。犀牛一次懷孕期長達18個月,這期間風險重重,難以預測復育成功率,但是斯特季斯考仍充滿信心地說:「我們會拯救牠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