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明哲保身 日本人排斥戰爭

戴定國 |2015.05.10
1140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德國和日本有些相似處,但相似之中卻又迥異,非常弔詭。

二戰後,德國長期維持和平主義,直到一九九○年代,西方世界認為德國應該重新成為「正常」國家,參與多邊軍事活動。但二○一一年利比亞動盪,聯合國打算軍事干預,德國卻投了棄權票。

華爾街日報當時以「德國正在成為一個明哲保身的強國?」提出質疑,稱德國經濟發達,其他國家認為它在這個位置上坐得太舒服了。但民調顯示,德國民眾一樣不願捲入利比亞衝突。

日本戰後實施和平憲法,卻不願道歉,亞洲鄰國向來不快。首相安倍晉三戮力於重新武裝,要國家、自衛隊「正常化」,被質疑軍國主義復甦。美國為了圍堵中國,本月加強美日軍事同盟,為日本對外軍事行動背書,被認為將使亞洲杌隉不安。

德國保守派議員格羅斯稱,「有些德國人變成和平主義者,忘了自己的責任。當其他國家都在處理地區衝突時,和平主義是可恥的。」其他批評者說德國是放大版的瑞士:只想從全球化經濟中獲利,卻逃避全球化過程中的苦差事,包括捲入軍事衝突。

德國徹底懺悔,各國不怕它再度「軍事崛起」,日本則否。其實兩國民眾都不是窮兵黷武者,「世界價值觀調查」學會的調查中,詢問「假設出現戰爭,你會為國家積極參戰嗎?」僅有一成五日本人持肯定態度。安倍與民意相距甚遠。

日本不像德國。除了美國基於利害關係,沒有其他國家期待它介入軍事衝突,沒有誰說它和平主義是可恥的。

不道歉就永遠背負「原罪」。德日相似中的迥異,就在這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