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德國和日本有些相似處,但相似之中卻又迥異,非常弔詭。
二戰後,德國長期維持和平主義,直到一九九○年代,西方世界認為德國應該重新成為「正常」國家,參與多邊軍事活動。但二○一一年利比亞動盪,聯合國打算軍事干預,德國卻投了棄權票。
華爾街日報當時以「德國正在成為一個明哲保身的強國?」提出質疑,稱德國經濟發達,其他國家認為它在這個位置上坐得太舒服了。但民調顯示,德國民眾一樣不願捲入利比亞衝突。
日本戰後實施和平憲法,卻不願道歉,亞洲鄰國向來不快。首相安倍晉三戮力於重新武裝,要國家、自衛隊「正常化」,被質疑軍國主義復甦。美國為了圍堵中國,本月加強美日軍事同盟,為日本對外軍事行動背書,被認為將使亞洲杌隉不安。
德國保守派議員格羅斯稱,「有些德國人變成和平主義者,忘了自己的責任。當其他國家都在處理地區衝突時,和平主義是可恥的。」其他批評者說德國是放大版的瑞士:只想從全球化經濟中獲利,卻逃避全球化過程中的苦差事,包括捲入軍事衝突。
德國徹底懺悔,各國不怕它再度「軍事崛起」,日本則否。其實兩國民眾都不是窮兵黷武者,「世界價值觀調查」學會的調查中,詢問「假設出現戰爭,你會為國家積極參戰嗎?」僅有一成五日本人持肯定態度。安倍與民意相距甚遠。
日本不像德國。除了美國基於利害關係,沒有其他國家期待它介入軍事衝突,沒有誰說它和平主義是可恥的。
不道歉就永遠背負「原罪」。德日相似中的迥異,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