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非營利環保組織《美國河流》公布二○一五年「美國十大瀕危河川」,流經大峽谷的科羅拉多河排第一,因峽谷內的工業建築、鈾礦開採的放射汙染及擴大抽取地下水等,對自然生態帶來嚴重威脅。
哥倫比亞河位居第二,它是華盛頓州與俄勒岡州的天然界線,曾是世界體積最大鮭魚的棲息處,如今蓋起多座水壩,提供附近區域五成以上電力,也發揮防洪、灌溉功能,卻破壞鮭魚的活動空間。
田納西州霍爾斯頓河第三,因美國陸軍的軍火彈藥工廠排放有毒物質,連續多年汙染水源。《美國河流》呼籲政府正視這些瀕危河川,擬出具體管理措施。
藍色多瑙河 惱人不藍
人類文明與河流關係密切,無論早期的狩獵時代、農業時代,居住在河邊都是生活所必須。位於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孕育了兩河文明,尼羅河成就了輝煌的埃及文明,還有中國的黃河、長江,歷史學家把這些文明稱為「大河文明」。如今,尼羅河、多瑙河都列入世界最瀕危十條河流之一。
奧地利音樂家史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給人無限遐想。多瑙河是歐洲文學和藝術多次描寫的對象,孕育歐洲文化。《藍色多瑙河》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必演奏的曲目。另外,還有羅馬尼亞的圓舞曲《多瑙河之波》。
史特勞斯將多瑙河說成藍色,是受匈牙利詩人貝克普的影響。貝克普寫道:「這是多瑙河兩岸的幸福嗎?在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畔有寧靜的故鄉。」但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談到他的作品《美麗的黃色多瑙河》時說:「我也願意將多瑙河描繪成藍色的,可是河水捲起兩岸沖積平原的泥土,它不可能是藍色的。」
水力發電 碳排量不低
多瑙河流經各國,水量分布極不平均,有的乾涸有的深墜,河水藍色、黃色要看哪個河段。即使是美麗的藍,但夏季暴雨、春季融雪都會使它發生洪災,濁濁洪流是黃色的。二○○七年三月,世界野生基金會發布調查報告,多瑙河列入世界最瀕危河流之一。
多瑙河不是唯一「惱人」的歷史名河,美國十大瀕危河川也「惱人」。
人類對能源的需求愈來愈大,當核能被許多人排斥,水力發電被視為較清潔的能源。但近年來,水力發電「碳排放量低」的說法遭到挑戰,因水庫淹沒植被,腐爛後釋放出甲烷和土壤碳,碳排放量可能超過化石燃料。
亞馬遜雨林遭濫墾濫伐,超過五分之一面積被破壞。巴西政府打算興建水力發電廠時,引發極大爭議。巴西總統羅賽芙卻反駁,「不是政府沒有環保概念,因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只能當備用電源,不可能完全替代水力發電。」
美國和歐洲一度減少興建水壩,現在逐漸恢復。發展中國家更是大肆興建,中國水力發電量預估至二○三五年增一倍,印度和非洲將增加兩倍。
水壩除了供給發電,最原始的需求當然是積蓄水源。氣候愈來愈極端化,非旱即澇。美國加州連年乾旱,被迫首度實施全州強制限水,務求減少四分一用水,近四千萬民眾及企業受影響。
加州的水資源將近三分一來自內華達山脈的雪,但積雪量連續四年跌至新低,使各個水庫幾近乾涸。州長布朗前往內華達山,向在場記者稱:「大家如今站的這片乾草坪,平常應有五呎積雪」。
提到加州,人們想到的是陽光、沙灘、比基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超過三百天都是陽光普照的好日子,歌手韓蒙德在一九七二年的歌曲「南加州從不下雨」做了最好的詮釋。這樣的好天氣雖然迷人,卻也會害人。
加州是全球第七大經濟體系,更勝國家級的巴西及俄羅斯。專家估計,今年大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逾三十億美元,如今強制制水,損失金額或會更高。
繽紛六價鉻 永不妥協
早在二○○四年,專家就警告,被有毒化學物質六價鉻汙染的溪流正不斷逼近科羅拉多河,使加州居民的供水受威脅。六價鉻的化合物可形成各種繽紛色彩,因此常被當作無機染料使用。但它鮮豔美麗的外表下,卻暗藏危機。
電影《永不妥協》改編自一九九三年美國真實汙染訴訟案件。茱莉亞羅勃茲飾演的單親媽媽在律師事務所上班,意外發現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排放含有六價鉻的汙染物質,污染小鎮水源,鎮民罹患各種疾病。她最後打贏訴訟案,為居民爭取到三億三千三百萬美元賠償。
科羅拉多河流經西部七州,河上的鮑威爾湖位於猶他州與亞利桑那州交界,由格倫峽谷大壩蓄水形成,是美國第二大水庫,如今蓄水量只剩百分之四十五。鮑威爾湖風光壯麗,遊客欣賞乾涸的美景時,它正在一步步走向危境。
兩萬八千條河消失 中國怎麼了?
二十年前,中國還有大約五萬條河流,但根據全國水利普查,其中的兩萬八千條河流不見了。這些損失的流域,幾乎相當於美國失去整條密西西比河。
這些河流為什麼從地圖和國家記錄上「消失」了呢?氣候變化是禍首,但隨著人口與經濟迅速增長,水資源嚴重減少,包括嚴重的過度使用和污染。一些江河的「消失」與此直接相關。
河流消失的這二十年,是中國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時期。時間更往前推,一九五○年代,湖北省百畝以上的湖泊有一○六六個,到二○○九年只剩下五百七十四個,「千湖之省」美名已成追憶。
近二十年來,湖北試圖保護現有湖泊,但更多污染物隨著GDP成長注入,湖泊仍在萎縮,污染愈加嚴重。 湖北的湖泊困境,是全大陸湖泊困境的縮影,「大湖變小、小湖變無」成為難以逆轉的現實。
倖存下來的湖泊,也因失去江湖間的補給通道,調蓄能力、自淨能力、污染消解能力和生態修復能力都大打折扣。
伊朗的烏魯米耶湖是另一個「大湖變小」的例子。它曾是世界第三大鹹水湖,近年面積迅速縮小,剩不到百分之四十。原因包括農業過度開發,挖了數萬口井,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而原本流入的河流也由於上中游的築壩攔截,有的改變走向,有的中途就斷流了。
伊朗的網友在部落格呼籲「維持湛藍」 ,臉書上還有其他的藝術創作,呼喚「當人們無能漠視,請老天保佑」。
伊朗地質專家建議,已經沒有任何辦法能阻止烏魯米耶湖的乾涸,出於環保考慮,最好的辦法是,在已經乾涸的鹽鹼化的湖底表面鋪上沙土,五年以後將它變成一個美麗的生態公園。
垃圾丟河裏「水會帶走」…錯了
二○一○年,美國環保組織提起訴訟,要求強制環保局建立水質和廢水處理標準,減緩密西西比河的汙染。
密西西比河由北向南,流經美國的農業中心地帶和工業州,一路上吸附大量的氮,最終抵達墨西哥灣,形成「死亡地帶」,從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延伸到德州,面積相當於麻薩諸塞州。
環保組織指出,密西西比河及墨西哥灣一直被當作美國的「下水道」,死亡地帶是「一塊對墨西哥灣生態系統充滿侮辱的地方」。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還發現,密西西比河沖積平原沖刷的肥沃土壤,砷含量是路易斯安那、阿肯色等州的五倍。分子基因學家格里諾特說,如果用傳統灌溉法,稻米會快速吸附砷;但若為了控制砷而減少灌溉,稻米則會吸附鎘,「成了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令人憂心的不僅是砷和鎘,這兩種物質有些是天然產生的,也可能是工業副產品。近期研究顯示,稻米有從土壤中積蓄所有金屬的能力,包括汞甚至鎢。這些發現促使科學家採取新行動,培育對金屬污染不那麼敏感的穀物。
現代健康觀念強調要吃糙米,但糙米所含的重金屬含量往往最高,這是因為砷這類元素是在米糠和稻殼中積蓄,在白米的精加工過程中會被碾壓脫除。美國農業部預測,米糠中所含的砷高達稻米的十倍。
在稻米產區,檢出砷濃度最高的是孟加拉和印度,這些地區的岩層富含砷,會污染地下水,而這些水源既用於飲用,又用於稻田灌溉。礦井和工業則帶來鎘汙染,擴散到稻田,中國曾出現類似問題,引發民眾對鎘米的抗議。
不論一國之內的大河或跨經十國的流域,在漫長的流淌過程中,無法想像會吸附多少有毒物質。
人們習慣把垃圾或任何東西往河裏丟,說「水會帶走」。幾千年下來,帶走的、帶不走的陸續在中下游沉積,形成另一種「大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