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威農民使用AI了解作物。圖/美聯社
非營利組織人員指導農民使用AI。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人工智慧(AI)技術正在全球掀起產業革命,在非洲國家馬拉威,許多小農也受惠於這項創新技術,聽AI的建議,調整作物和耕作方式,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
2023年強烈熱帶氣旋「弗雷迪」(Cyclone Freddy)侵襲,使得馬拉威南部小農馬艾瑞(Alex Maere)的農地,大半因大雨沖刷滿布砂石。過去這片田地每季可收成850公斤玉米,讓他能養活5個孩子,但是當年災後收成量僅剩8公斤。他說:「這不是開玩笑,我的田變成了砂礫灘。」
這場風災激發馬艾瑞採取行動,他認為,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得改變傳統耕作方式。現在他與馬拉威其他數千名小農,使用非營利組織「國際機會基金會」(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開發的AI應用程式,尋求農作方面的指引。
這款在當地族語名為「顧問」(Ulangizi)的AI機器人,能用地方族語和英語,回答農民的疑問,也能透過照片辨識病蟲害。
在AI建議下,馬艾瑞去年在平常種的玉米與樹薯之外,首次嘗試種馬鈴薯,結果獲利超過800美元(約新台幣2萬4000元),足以支付孩子的學費。他笑著說:「這次我能安心送孩子上學,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這項AI計畫獲得馬拉威政府全力支持。根據世界銀行資料,馬拉威貧窮率在全球數一數二,2100萬人口中,超過8成仰賴農業維生,但是氣候變遷導致氣旋、乾旱等極端天氣加劇,屢屢重創農業生產。
馬拉威的經驗顯示,人工智慧技術有助於提振非洲地區農業生產力,不過,應用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如電力、網路不穩,非洲方言繁多且識字率低,也是要推廣AI工具普及所面臨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