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防輻射避難屋 專家喊沒必要

編譯/潘楠慕 |2025.11.09
51觀看次
字級
地下掩體的出入口。圖/美聯社
一名美國居民設置的地下掩體。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這兩年全球安全局勢緊張,再度掀起核戰憂慮,也推升宣稱可防輻射的避難屋或地下掩體的需求量,相關產品銷售量顯著增加。但是專家認為,這類設施並非必要,就近進入既有堅固建築物避難,即可大幅降低風險。

美國加州屋主瓊斯(Bernard Jones Jr.)多年前打造夢想家園時,建了一座可容納25人的地下避難室,配有兩間廚房、能源自給及空氣、水淨化系統,以備發生災難、甚至核爆。他說:「世界愈來愈不安全,我們只是想做好準備。」

現在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根據市場研究公司BlueWeave Consulting數據,美國防爆和防輻射掩體市場,2023年規模達1億3700萬美元(約新台幣42億元),預計2030年將增至1億7500萬美元(約新台幣53億元),主因就包括核戰、恐怖分子攻擊等。

德州業者哈伯德(Ron Hubbard)指出,該公司這類產品銷量明顯上升,「人們感到不安,寧可備而不用」。

然而,美國政府防災專家認為,沒必要自己準備這類抗輻射避難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的核爆避難指引,著重就近躲進既有建築物內層或地下室,遠離外牆,停留一到兩天,即可大幅減少接觸輻射。

美國核武開發機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專家表示,核爆發生後約15分鐘,輻射落塵才會落入離原爆點1.6公里以上地區,人們有時間及時進入建築物避難。

禁核擴散倡議人士認為,應聚焦在防止核武擴散。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CAN)研究員桑德斯-札克雷(Alicia Sanders-Zakre)說:「唯一能保護人類的方法,就是消除核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