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美國建國之初,盛傳有人密謀建立一個君主制國家,結果華盛頓建立典範,擔任兩屆總統結束後,自願放棄權力,當今最強盛的共和國因此誕生。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愛德華•盧斯撰文指出,兩百多年後的今天,選舉比華盛頓時代民主得多,我們卻有理由擔心,因美國正面臨史上最有「王朝政治」氣息的競選。
希拉蕊可能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並創下夫妻先後主掌白宮先例。共和黨方面,老布希總統的次子、前總統喬治布希的弟弟傑布•布希也可望出線,重演一九九二年老布希與柯林頓對決戲碼。
無論是又一個柯林頓或布希總統,只要做完兩任,那麼美國在四十四年裡,將有三十六年由布希或柯林頓家族治理。盧斯說:「這種情況再厲害一點,就是天然的獨裁者溫床了。」
悲觀的盧斯憂心忡忡,說「美國從未遇過這樣的事」,只有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兒子是第六任總統。但亞當斯家族的例子,其他人則稱「家族政治根基於美國歷史」,從羅斯福到甘迺迪家族等叫得出名號的姓氏,無論白宮、國會與州政府,美國一直有「家族政治」。
稱呼「柯林頓家族」其實還太早,就算希拉蕊當選,也不像布希家族的「總統二代」、「總統三.○版」。共和黨內也多家族政治,前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與馬侃的父親都是政要。柯林頓、歐巴馬雖出身普通,靠自身才能與努力獲得成功。然而,他們的下一代可能開始形成家族。
英學者諷刺 選好父母
在日益不平等的年代,稱呼富二代、政二代,意含妒忌與嘲諷。他們從小占盡優勢,父母希望他們繼承己業,刻意栽培,加上家族的財脈和人脈,這些世家子弟更有能力與機會成功。盧斯表示,美國開始出現「繼承式菁英領導制」
其實早在一九三七年,費爾南德.倫德伯格所著《美國六十個家族》一書,斷言美國由六十個最富家族掌控。英國BBC著名主持人帕克斯曼在專著《政治動物》中指出,政治成功的第一法則是:選好父母!
在歐洲,政治世家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法國女權運動代表人物戴巴納.菲歐出生於政治世家,父親曾擔任部長,她自己做過部長、國會議員及大使。墨索里尼的孫女也當過義大利國會議員。
丘吉爾的獨子曾回憶:「我二十一歲時,倘若有人對我說,我無法成為議員,我會覺得那是天大的笑話,因為我來自那樣的家族。」丘吉爾也滿懷使命感,說:「我們可是在政界有成就的家族…現在即將有第三代政治家產生了。」
埃奇坎伯家族是典型的英國政治世家,在一九四五年前,不間斷地向議會送進二十多名議員。曾三度出任首相的索爾玆伯里,其家族從十九至二十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向英國政府「貢獻」了十分之一的內閣大臣。
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創始人尚馬力.勒龐日前宣布退出地方選舉,八十六歲的他受訪時表示,不滿女兒瑪琳勒龐的路線,也不會就此告別政壇。他力薦另一女兒所生的外孫女瑪麗安.勒龐代他出征。
勒龐三代 法極右世家
老勒龐曾為納粹德國辯護,女兒瑪琳勒龐是現任國民陣線領導人,迅速與父親的言論劃清界限,多次試圖說服老勒龐退選。二十五歲的瑪麗安也表示,並不對外祖父「唯命是從」。
勒龐家族內訌,攻佔法國各大媒體頭條。瑪琳勒龐指控父親「政治自殺」,反移民的「國民陣線」在瑪琳勒龐帶領下,上月在地方選舉的得票率比二○一一年增加一倍,瑪琳勒龐正力圖洗脫國民陣綫的種族主義形象。
瑪麗安廣受媒體歡迎,被視為瑪琳勒龐在黨內的潛在對手。但媒體指出,瑪麗安政治立場或許更接近外祖父,但比瑪琳保守,曾強烈反對同性戀結婚。
瑪麗安二○一二年當選國會議員,是法國政治史上最年輕的國會議員,國民陣線明日之星,人氣很旺。她的母親亞納勒龐是老勒龐次女,即瑪琳勒龐的姊姊,在國民陣線沒有擔任任何職位;父親馬赫夏曾出任國民陣線青年運動領袖。瑪麗安代外祖父出征,凸顯勒龐家族第三世代崛起。
民主集權 複製政治家
政治世家子弟受潛移默化影響,對政治謀略和手腕有更深的理解,也有較普通人更多的參政意識,自然而然朝這個方向發展。英國下院前議長貝蒂布思羅伊德說:「政治流淌在家庭的血液中,就像煤垢存在礦工家族的指甲縫裡一樣」。他們「複製」政治家,把政治變成「家族事業」。
美國有政治學家指出,民主國家的生活和極權社會一樣,也是由一小群人決定的。菁英是有權的少數;民眾是無權的多數。有人更辛辣指出,美國實際上是由富人在制定規則,是維護富人利益的社會。
政治世家的傳承還受到經濟基礎的支撐,一些政治家庭本身是富商巨賈。各國民主選舉,有金錢作後盾,有大財團支持,才較有可能當選。政治世家或「家族王朝」雖都經過選舉,符合民主程序,但各國都有人表示反感,認為這種政治世襲和壟斷,不符真正民主精神。
政治近親繁殖 權力與智力脫節
work harder(更努力工作)不難懂,但在華爾街或矽谷,人們把fail harder(更努力失敗)作為座右銘。曾經破產過,反而是商業資歷的證明。但在華盛頓,只要一個失誤,就可能毀掉全部事業。
希拉蕊才宣布參選,共和黨已展開激烈攻勢,稱她擔任國務卿時的言行舉止,是應善加挖掘的寶藏。選舉就是扒糞競賽,但即使平時,國會也以揭瘡巴為樂。摩根士丹利的首席財務官露絲•波拉特最近跳槽谷歌,去年她拒絕出任財政部副部長,因擔心參議院的確認過程將讓她萬劫不復。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愛德華•盧斯表示,她的顧慮很可能是正確的。盧斯批評美國的智力與權力脫節。這是民主發展的趨勢,各國皆然。所謂智力並不指真正的智商,而是沉溺於政黨惡鬥、被遊說團體「收攏」後的發言、政策,顯得極為弱智。
政治世襲阻礙其他人才進入政壇,有如近親繁殖,更使智力與權力脫節。
日本的世襲議員,許多民主國家也有。日本有首相世家,美國有總統世家。但老布希總統夫人芭芭拉其實不樂見兒子傑布投入大選,去年她說「希望多些新面孔」,引發討論。
許多美國選民厭倦政治世家的「接棒」傳統。當時民調顯示,近七成受訪者同意芭芭拉的觀點,希望美國總統候選人,不要總是在特定的政治家族中產生,不論希拉蕊或傑布。
日本政治家族 阻礙社會流動性
民主、民選的「繼承式菁英」,以日本政壇的家族世襲最典型。
「世襲議員」一直是日本特色,這種泛稱包括父子相傳的世襲議員,以及建立在姻親基礎上的「閨閥議員」。經過幾十年發展,兩者混合成「世襲閨閥議員」,是「隱形力量」的真正擁有者。
日本戰後首相幾乎都出自這個群體,上世紀九○年代以來的羽田孜、細川護熙、小淵惠三、橋本龍太郎、小泉純一郎、福田康夫都是世襲議員。現任的安倍晉三是「世襲三世」,更成長於「首相世家」,父親安倍晉太郎是政壇三領袖之一,外祖父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榮作都做過兩任首相。
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和政局,因政治世襲而保持相對穩定,但也因此使政壇關係變得複雜,政治人物裙帶牽扯過多;加上從小受父輩祖輩影響,容易偏向保守主義,不易推動改革。
日本的家族觀念、門第觀念是社會關係的基礎之一,但世襲議員長期壟斷,阻礙其他優秀人才進入政壇,評論家認為阻礙了社會的流動性,使出身決定人生。
政治世家的名望本身就是一種資產,容易取得上流社會和民眾支持。
在美國,時至今日,甘迺迪家族在美國政壇仍有不可小覷的實力;阿諾史瓦辛格當選加州州長,個人明星魅力固然重要,但妻子來自甘迺迪家族,使他更易被主流社會接受。這無疑是美國版的「世襲閨閥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