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三月底「報名截止」,共四十六國提出申請。除了美國和日本,西歐與亞洲不少美國「盟國」不顧華府疑慮,表態參與。亞投行是「一帶一路」地緣政治旗艦工程的引擎,影響力不容小覷。
「一帶一路」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大陸最新國際戰略、經改配套,串連歐亞大陸,藉由這個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讓經濟轉型期的過剩產能「走出去」,均衡國內地區經濟,連結歐亞區域經濟。
中國在東海、南海地區,分別因釣魚台、南海群島與鄰國發生摩擦,接著美國發布「重返亞洲」戰略,串連日本、琉球、菲律賓等西太平洋島鍊國家,加強圍堵中國。習近平二○一三年九月出訪哈薩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十月又出訪印尼,倡議共建「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接著去年底推出亞投行。
海防、塞防 兩大戰略
中國並未放棄東海、南海島嶼主權,也未忽視西太平洋島鍊,但把「一帶一路」地緣政治擺在優先位置,是有長遠深思的宏圖謀略。此戰略,可以上溯清末李鴻章、左宗棠的國防之辯。
一八六五年,浩罕國(今烏茲別克的浩罕市)伊斯蘭領袖阿古柏入侵新疆,與英國訂約,獲得武器支援,英國則承認「哲德沙爾汗國」,並取得在新疆的各種特權。一八七一年沙俄出兵,強佔伊犁;一八七二年,阿古柏掛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國旗,並發行貨幣。
清廷內部爆發「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說:「乾隆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得不償失。新疆不復,與肢體元氣無傷。」主張放棄塞防,強化海防。
左宗棠反駁:「天山糧產、玉石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說歷來重新疆可以保蒙古,保蒙古可以衛京師,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朝廷同意「塞防」要緊,任命他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
以中國當前軍力,東邊海防無虞,不必與美日衝突,因此大可擱置爭議,專注發展「塞防」。「一帶一路」、亞投行就是現代版的「左宗棠戰略」,更透過基礎建設的鐵路、高鐵輸出的科技,從新疆延伸至歐洲。義大利、希臘都表示,建議中國購買該國港口,稱「一帶一路」對歐亞沿線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阿富汗動盪 中國介入
去年十月,二十一國在北京簽約成立亞投行,主要是亞洲、阿拉伯國家、印度大陸及中亞國家,包括清末入侵新疆的烏茲別克。歐洲國家由英國帶頭加入,是英國早在清代已知新疆及中亞國家的重要性。中亞靠近裏海的國家盛產石油,是中東以外的第二大產油區。
中亞指西至裏海,東到中國,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羅斯的區域,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土庫曼五國。更廣泛意義上,還包括伊朗東部、巴基斯坦北部、中國新疆及西伯利亞南部。
巴基斯坦北部是塔利班聚集之地,由此延伸至伊拉克、敘利亞,有個勢力正盛的伊斯蘭國,加上阿富汗的塔利班,此地區是目前世界的火藥庫。而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族獨立份子,前往這些伊斯蘭國家受訓,甚至參與伊斯蘭國,都使中國在處理新疆問題上倍感頭疼。
去年十一月,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約,投資四二○億美元。分析人士認為,目的是尋求巴基斯坦協助打擊新疆分裂勢力。巴基斯坦電力嚴重短缺,大陸這筆資金可以幫助建設四座發電廠。
美國及其盟國去年十二月底全面撤軍後,阿富汗擔心塔利班勢力坐大。中國和阿富汗之間有一條狹長的多山走廊,即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中國在這地區向來低調,避免捲入衝突。但西方撤軍後,中國擔心阿富汗動盪擴散,去年十月阿富汗總統加尼訪問北京,中國承諾提供三點二億美元援助。
今年一月初,塔利班代表團接著訪中,討論與阿富汗政府對話的可能性。過去中國是透過巴基斯坦,間接對阿富汗施加影響力,如今接待塔利班代表團,顯示中國策略的轉變。美國的國際事務專家馬安洲(Andrew Small)表示,這是中國首次在敏感而重大的地緣政治問題上主動擔任領導角色。
做為大國 中國口頭禪
剛剛結束的博鰲論壇,習近平勾勒了有關亞洲安全和經濟新秩序的構想,亞投行提供數千億美元融資給鐵路、港口建設,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他很小心地沒有把中國放在新秩序的中心地位,但也表示,鑒於中國的「體量」,中國自然會發揮更大作用。
習近平表示,做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做為大國」這個詞,近年逐漸成為中國領導人的口頭禪,這關乎國家實力,也關乎自信。中國自清末以來,積弱百餘年,民族自信心幾乎消失。
中國對外向來採取不干涉政策,被歐巴馬批評為「搭便車」,希望中國在動盪地區承擔更多責任,符合大國角色。但當中國成立亞投行,開始要當家作主,美國(拉著日本)拖詞不參與,擔心這個充滿信心的大國,一跺腳可能改變國際政治板塊。
東亞的天空 陰謀論、巧合特多
三月三十一日美日未加入亞投行。這幾天國際政局詭譎,文攻武嚇,陰謀滿天。
三十日,美國財政部長路傑克訪問北京,姿態放軟,稱美方期待與亞投行合作。同天,中國派遣具攻擊性的轟六K轟炸機,經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首度飛出太平洋第一島鏈,宣告即將突破第二島鏈,威脅日本本土、關島,甚至夏威夷美軍基地。
隔天,亞投行申請截止。美軍第七艦隊司令湯瑪斯上將表示,日本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允許自衛隊馳援盟國,美日軍事合作將更緊密。
緊接著四月一日,美國F18大黃蜂式噴射戰鬥機,有一架機械故障,兩架緊急降落台南機場。這兩架F18所屬單位原駐加州,二月中旬進駐日本,近日密集與日本自衛隊演習。
巧的是,三月二十九日大陸啟用M五○三新航路,美國精密的航母艦載戰鬥機F18就故障了,創下美軍戰鬥機多年來首度降落台灣的紀錄。
三十日同一天,中國派兩艘戰艦到葉門撤離六百名公民。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者戈爾茨坦表示,中國輕鬆派兩艘護衛艦去「展示實力」,顯示已擁有一支能在世界各海洋開展常規行動的海軍,這對中國爭取民心尤其有效。
中國一名網友寫道:「祖國實力的強大不在於免簽多少國家,而在於危險的時候能把你帶回家。」另一則評論寫道,「如果國家實力不雄厚,這種事情想都不敢想。」
中國駐葉門大使田琦表示,此次行動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實踐。回復「大國」身分,中國官、民念茲在茲。
中國新絲路 一場史詩般的奮戰
浙江省的義烏是小商品貿易中心,距離上海幾小時車程,以往商品由卡車運到港口,再裝上貨櫃輪。去年十一月起,部分商品改由火車往西運送,駛向西班牙的馬德里。世界最長的鐵路線由此落成啟用,沿著古絲路綿延約一萬三千公里。
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安祖布朗(Andrew Browne)說,這個難以置信的計畫將是一場跋山涉水、克服險阻的史詩般的奮戰。各國軌距不同,需要多次換軌。鐵路起始點為亞熱帶氣候,途中穿越高原沙漠和西伯利亞大草原,這兩個地方冬天溫度可降至零下四十度。
火車也無法取代輪船。火車最多可運送幾百個貨櫃,最大的貨櫃輪可以裝載一萬八千個貨櫃。雖然火車速度快,但海運卻便宜得多。中國也知道,因此同時發展「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安祖布朗指出,「在權衡成本與速度後,值得用火車運送的主要是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如筆記型電腦)及中國從歐洲進口的產品(如汽車零件)。」因此,這將促使中國加速產業升級,多生產高價產品,不再低價競爭,這未嘗不是好事。
蘇聯解體以來,中亞陷入權力真空狀態。在政治上,哈薩克、吉爾吉斯等五國仍傾向於克里姆林宮,經濟則與中國合作。一旦新絲路帶來貿易,亞投行又帶來基礎建設,政治效應與經濟效應互為因果,中國的影響力將超過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