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年年換,菅直人下台後,五十四歲的財務大臣野田佳彥接任。他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系,也是松下幸之助創設「松下政經塾」的一期生,是松下政經塾誕生的第一位首相,但野田新政權的壽命並未被看好,許多政商界人士和輿論對這位新領袖是否具有遠見、決心和時間來應付挑戰,抱持懷疑。
首相「短壽」 國際笑柄
二○○六年小泉純一郎下台後,五年來日本換了六個首相,野田佳彥是第六個,平均不到一年就換領袖,讓日本成了國際笑柄。
在外界眼裡,菅直人是近年來日本首相「短壽」魔咒中的又一人物。今年五月法國多維爾舉行的八國峰會期間,德國《時代週報》登出繪有八國領導人的素描像,其中,日本首相的「頭像」並非出席會議的菅直人,而是前首相麻生太郎。
這不是德國媒體第一次犯類似的錯誤。二○○七年德國海利根達姆八國峰會期間,當地報紙用了日本農相赤城德彥的照片,把他當成首相安倍晉三,這時安倍上台已有九個月。
西方媒體屢屢弄錯人,實在是日本首相換得太勤。安倍政權僅三百六十六天,福田政權三百六十五天,麻生政權三百五十八天,鳩山政權兩百六十六天。有媒體稱,如果不是因為今年三月日本突發大地震,菅直人大概做不滿一年。
首相「生產線」出問題
日本首相為什麼成了易碎品?恐怕不僅僅是「材料」缺陷,更是「生產」首相的「生產線」出了問題。
日本的內閣制,讓在民間沒有人望的政治人物,也能透過黨內選舉當上國家領導人,而日本兩大黨派閥林立,首相只要聲望下跌,敵對派閥就想取而代之,讓日本陷入領導危機。
日本首相是由在眾議院選舉勝出的政黨主導推選,日本憲法規定,首相擁有解散眾議院的權力,做為權力制衡的機制。解散權一直被視為首相的「殺手」,可根據政局需要,威懾在野黨乃至執政黨內的反對勢力。眾議院則能對首相提出不信任案。
在這制度設計中,眾議院的權限名義上凌駕於參議院,首相人選、政府預算案以及條約的批准,都以眾議院表決結果為最終議決。但是,預算案相關法案及其他普通法案的通過,必須同時得到參議院支持,除非執政黨在眾議院擁有三分之二以上席位。更極端情況下,即便執政黨在眾議院擁有絕對多數地位,參議院可以利用最長拖延審議六十天的規定,拖到當屆國會閉會,法案自然流產。
選舉制度導致扭曲國會
因此,近年頻頻見諸報端的一個名詞就是「扭曲國會」,即執政黨和在野黨分別控制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在這種背景下,二○○七年後的兩年,安倍、福田、麻生三名自民黨魁相先後黯然下台。到二○○九年,民主黨贏得眾議院選舉,首次上台執政,並一舉掌握參眾兩院控制權。然而,好景不長,二○一○年參議院選舉,自民黨捲土重來,「扭曲國會」再現。此後,自民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輪到鳩山、菅直人嘗到「扭曲國會」之苦。
日本首相「生產線」的另一缺陷,與黨魁選舉制度有關。原則上,日本首相任期與四年一屆的眾議院同步。首相中途辭職的話,除非同時宣布解散眾議院,否則繼任首相仍從執政黨內產生。
以這次民主黨代表選舉為例,新的黨魁由民主黨國會兩院議員投票產生。這就意味著,不受首相解散權制約的參議員,與受到制約的眾議員的選票分量一樣。由於新黨魁即事實上的新首相,這就有悖眾議院在首相人選中擁有決定權的制度設計。
從這種政治叢林中殺出來的新首相,為制衡國會和黨內反對力量,容易傾向於依賴「人氣」戰術博取政權支持,這在以往小泉執政時表現突出。
多變政府妨礙政策執行
美國信評公司指出,日本的「多變政府」妨礙政策執行的一貫性,是下調日本主權信用評級的原因之一,可見這已成為日本經濟和外交的巨大障礙。雖然制度存在差異,但近五年內,美國總統僅有小布希和歐巴馬兩人,德國總理僅梅克爾一人,而英國首相則有布萊爾、布朗、卡麥倫三人,其中布萊爾執政達十年。
日本政治現狀「極度劣化」,亟需對參眾兩院的權力架構和現行選舉制度進行根本改革。否則,將如成蹊大學政治學教授高安鍵所預測,「後菅直人時代」的日本政府也不會持續太久。
改變日本政壇遊戲規則勢在必行,否則「短命首相魔咒」難以破解,國際媒體可能還會繼續認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