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年來換了六個首相,但如果看更早的十年,更換了海部、宮澤、細川、羽田、村山、橋本、小淵、森喜朗等八位首相,十五年間共換了十三位首相,讓日本民眾對政治失去信心。
日本首相不是直選產生,選民對政治的發言權被實質架空,使政治成為政客爭權奪利的遊戲,導致普通民眾對政治的疏離和厭惡。
二十年來,日本民眾已習慣首相頻頻更換,現在擔心的不是換首相,而是不好的首相如果不趕快更換,則「空白二十年」的日本還會沉淪得更快。
日本罹患「領袖欠乏症」,是因二戰後出生的日本政治家普遍缺乏理念。戰後最被稱揚的日本首相,是幫助日本重新登上國際舞台的吉田茂,以及打出「所得倍增論」口號、把日本推上富裕領域的池田勇人,他們都是出生於二戰前。就連田中角榮,雖然負面評價多於正面,但他執政期間的「日本列島改造論」,奠定了日本邁向現代化大國的基礎。
從新一代的政治人物身上,已經看不到那些老政治家的影子。一年一位,現在的日本已找不到有超凡領袖魅力的人物了。路透社民調顯示,多數人認為新首相不例外,任期也不會太長。
尤其三一一大地震和海嘯災民,普遍不滿政黨權力鬥爭。震災至今已近六個月,數萬災民仍住在擁擠的避難所和臨時屋,仍未走出喪親之痛,生活在輻射的恐懼之中;失業、流離失所,對以後的日子感到茫然。
一個災民說:「我對那裡(政壇)發生的事情感到噁心。」另一個說:「我感覺好像在看別國的事。感覺不管誰當首相,現況都不會改善。」
一位商業顧問對日本首相的頻繁更替頗有微詞:「我無法想像一家大公司每年換老總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況,」他認為,首相選舉背後的機制存在問題是首相頻繁更替的根本原因,希望首相能夠通過市民直選產生。
近年日本經濟低迷,加上人口老化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在社會殷切期盼下,首相如果沒有強有力作為,很快就會反映在民調中,野田此刻上任,與選民有多長的蜜月期,難能有樂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