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低迷,青年病還是社會病?

戴定國 |2011.08.21
692觀看次
字級

英國政府考慮未來發生暴亂時,限用網路社群。但一名網路言論自由組織負責人強調,導致騷亂動盪的原因,並非推特或黑莓,而是經濟、社會問題。

倫敦騷亂發生的時機非常巧:八月四日男子被槍擊身亡,八月五日標普調低了美國政府債券的信用等級,八月六日發生示威進而引發騷亂。這是個具有歷史諷刺意義的巧合,這些事看似沒有關聯,但折射出英美等國內部的脆弱與矛盾,反映的是經濟層面問題。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英國經濟受重創,大幅削減公共開支,導致民眾福利減少;經濟持續低迷也使青年工作機會匱乏,民間不滿情緒持續累積。英國暴民不少是失業的年輕人,經濟問題才是導致事件被無限放大的深層因素。年輕暴民不承認他們的行為是犯罪,宣稱只是在對抗現有體制。暴動呈現的是他們的絕望。

英國青年的失業率在歐洲相對來說,還不算很嚴重,但是今年也創下歷史紀錄,超過兩成,這麼一大群十八歲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沒有工作,在社會上游蕩,肯定會導致社會不穩定。

年度調查顯示,明年起,英國大學新生畢業時的平均負債可能增加一倍,達到五萬三千英鎊(約台幣兩百五十萬),其中又以倫敦各大學的學生負債最多。許多英國學生因為全國經濟衰退及生活開支增加,不得不從事兼職或暫時性的工作,而且必須縮衣節食。

但警方拘捕的一千兩百多人中,還包括教師、救生員及郵差等有正當職業之人,甚至有一名成績優秀的富家女,因搶奪大批電子產品而被捕。原本遵守法紀的公民置身暴力氛圍,似乎只在一念之間便犯下罪行。暴露出這個多元移民社會長期面對經濟不振所積壓的種種深層裂痕。

震驚之後,英國政府及媒體開始反思騷亂:昔時光耀的大英帝國、今日時尚的紳士之都,生了什麼病?是青年病還是社會病?

英國廣播公司(BBC)列舉出造成暴亂的十大原因:長期依賴社會福利、社會排斥、單親家庭缺少父親做榜樣、裁減開支、警力薄弱、種族歧視、流行文化助長暴力、消費主義、機會主義和社交網站。英國《衛報》指出:騷亂是「憤恨的爆發和多重失敗的標誌」。

經濟低迷之根不除,社會穩定之象難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