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獲?七擒孔明? 信史難信

戴定國 |2016.10.02
1663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史前時代通稱文字出現以前的歲月,約西元前四千年以前,此後才是「信史」時代。但文字書寫必然為真嗎?

「歷史常依掌權者的意旨書寫。當神話變成根深蒂固的歷史,考古學就成了挑戰書面紀錄的方法。」考古學家肖恩麥基說。

歷史記載國家、社會的記憶,難免受政治與信仰的影響。在紛雜混亂中,難有單一標準,只能盡可能尊重多元與歧異。堅守客觀公正記載的史官,因此被尊稱有「大筆如椽」或「如椽之筆」。

柬埔寨發現地下城,歷史可能徹底改寫。但歷史真真假假,有些是穿鑿附會,所謂「改寫」,甚至「徹底改寫」,未必就能還原全部真相。

眾人皆知,三國時代孔明征討「南中」,曾「七擒七縱孟獲」,南中包括雲南西北部,及如今緬甸的撣邦和克欽邦地區。這段歷史可能只是民間傳說。

有趣的是,緬甸歷史教科書改成了《孟獲七擒孔明》,將諸葛亮描繪成失敗的侵略者。「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要靠「考古學挑戰史書」。

西方歷史也有真偽問題。

十八世紀末期的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不引證任何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的情況下,幾乎憑空杜撰出《羅馬帝國衰亡史》。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多次提到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著作不可靠。

西方關於歐洲中世紀前的「信史」研究,是從拿破崙時代考古實物後開始的。所謂改寫歷史,未必導向正確。七擒孟獲、七擒孔明,何者為真?

藉助航空3D雷射雷達掃描技術,澳洲科技考古團隊指出,人們將更了解高棉古國、吳哥文明如何繁榮、如何衰敗,是在「重寫歷史」。但對孔明與孟獲誰擒誰的民族史觀,科技恐難解釋這種「文字之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