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網路
英國布萊頓老爺車賽每年舉行。這項比賽始於一九二七年,規定一九○五年以前生產的車才能參賽,這項規定延續至今,參賽的車至少一百一十年車齡。完成比賽可得到紀念獎狀,證明性能良好,車價也能提高。
老爺車性能良好就能開,那麼幾歲的「老爺」應限制開車?老年化社會來臨,因為老人開車出事率漸增,各國開始檢討老年人開車,需通過體檢。
國外調查指出,「駕車能力」比年齡重要,不適任的駕駛通常是健康有問題,而非年齡因素,有些八十歲的人開車比六十五歲的人還穩。與其限制年齡,不如由體檢決定。
加拿大老人可能最健康,八十歲才要體檢,加上路考。澳洲滿七十五歲體檢,八十五歲加路考。英國、荷蘭都以七十歲為門檻。日本滿六十五歲體檢,滿七十歲加講習,滿七十五歲者再加認知檢查。
戰後嬰兒潮世代是史上數量最多、最健康、最富裕的「老人」(許多人不認老),汽車公司不願放棄這批消費者,研發新技術,可偵測駕駛人的心臟、血管系統,若有不正常,將接管方向盤和剎車系統,將汽車安全引導至路旁停下。
老人被認為不適宜開車主因是反應慢,特別是危急發生時。但龜速車大都是老人駕駛,除了令後車不耐,很少造成車禍。所謂危急狀況,通常是別車失控造成。台灣近十年,酒駕一直是死亡交通事故第一禍首。所以限制老人開車前,應先檢討其他駕駛人是否守規矩。
老車賣給中古車行時,商家只問年份,各家價格幾乎一樣。這是把「年份」與「車況」劃等號。上班族達到一定年齡、年資,就被公司「邊緣化」,在裁員、結清年資時優先考慮。人被機械化、「年份」化,失去了人的尊嚴。
限制老人開車,要多方思考,不能如中古車只看「年份」,不管車況。老人就業問題也不在「年份」,比起草莓族,也許老當益壯、老薑辣,能力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