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產】 山林守護者:阿里山受鎮宮

文/瑞奇 |2025.11.03
69觀看次
字級
藻井中央雕刻呼應神蛾朝拜神蹟。圖/瑞奇
正殿前香爐有七龍盤繞。圖/瑞奇
真武大帝端坐二樓金殿中央。圖/瑞奇
阿里山受鎮宮見證一段台灣山林拓墾史。圖/瑞奇

文/瑞奇

阿里山受鎮宮,位於海拔兩千兩百一十公尺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全台海拔最高之玄天上帝廟宇。

春季來訪時,若恰逢農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聖誕,有機會親眼見證傳說中的神蹟──神蛾祝壽,數隻枯球籮紋蛾無聲無息地停在神像衣冠上,靜默守候達半個月之久,彷彿與天地同頌聖恩。

受鎮宮的歷史,交織著台灣早期伐木產業的血汗與信仰。自一九二七年阿里山伐木工人自南投松柏嶺迎來玄天上帝香火,於工寮內私奉祈安,信仰之火便在深山悄悄點燃。

一九三七年,雕成神像安奉於工寮,信眾日夜膜拜,逐漸形成信仰中心。一九四五年,信徒於現址前方興建木造小祠「受森宮」;至一九四八年,玄天上帝乩童降駕指示擇地建廟,首座正殿於現址落成。一九五五年廟宇擴建完成,更名「受鎮宮」,象徵玄天上帝鎮守阿里山之意。

一九八二年,因應信眾日增再度擴建,奠定現今格局;一九八八年由武當山迎回真武祖像,庄民繞境迎駕,神威更顯。一九九三年擴建後殿,二樓仿武當金殿,供奉金尊與諸護法神祇;二○○○年前殿重修並重建金爐,廟貌煥然一新,氣勢巍然,成為今日雄踞山巔、蘊含靈氣的受鎮宮。

這一路走來,受鎮宮從林間工寮中不起眼的神符,到今日山巔壯闊的廟宇,每一次修建,不只是建築外觀的升級,也見證了信仰在民間深植的力量。

受鎮宮主祀玄天上帝,配祀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特別的是,受鎮宮至今仍保留「藥籤」文化,象徵著過去醫療資源短缺時,廟宇作為庶民醫療指引的重要角色。

站在受鎮宮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氣勢非凡的屋簷裝飾與金爐。屋簷上雕龍繪鳳,四大天王神態威嚴,是鎮守這片聖地的象徵;金爐則由三頭獅子扛起,四周七龍盤繞,中軸環以五蝠(五福),寓意福氣長存。龍鳳騰飛於爐頂,猶如神獸守護天門,氣勢磅礴,展現出建築工藝與信仰美學的完美融合。

踏入正殿仰望屋頂,全台罕見的下沉式螺旋藻井逐層向下增厚,彷彿天地之門逐層開啟。最底部,一隻栩栩如生的神蛾雕刻靜臥其中,呼應每年三月神蛾朝拜之神蹟。

正殿一側牆面上,懸掛著一幀珍貴的照片,那是神蛾停駐於玄天上帝衣冠上的畫面,飛蛾安靜伏於神像上,雙翅展開如羽扇,彷彿正以無聲的方式向神明獻上祝壽。對信徒而言,那不只是自然現象,而是一種天人感應的印證;對旅人而言,則是神話與現實交會的瞬間。

後殿二樓為仿照武當山金殿所建之金色神殿,金光燦爛、莊嚴華麗。真武大帝端坐其中,護法神靈金童、玉女、水火二將、龜蛇二將齊列,彷彿超脫塵世之外的空間。

若以《周易》六十四卦象解讀阿里山受鎮宮的地氣與精神內涵,「艮卦」應最為契合。艮者,止也,山之象也;受鎮宮坐落高山之巔,象徵止於至善之境。艮卦強調「止於當止」,既呼應玄天上帝鎮守平安、化煞避邪的神職,也反映了阿里山開發初期,工人們在險惡環境中尋求心靈安定的歷史背景。

阿里山受鎮宮不僅是一座廟宇,更是一段台灣山林拓墾史的見證。從工人於瘴癘叢林中尋求神明庇佑,到如今山上旅人膜拜,信仰早已超越宗教形式,成為這一方土地記憶的精神核心,讓我們欣賞風景之餘,也能感受到歷史的痕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