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法國《查理周刊》走諷刺路線,慣以漫畫醜化宗教和政治人物,刊過穆斯林視為褻瀆真主和先知的漫畫,被丟過汽油彈。近日遭恐怖攻擊,十二人喪生,包括周刊社長、總編輯、漫畫家。槍手開槍時以阿拉伯語高喊「真主至大」、「我們已為先知報仇」。
法國是穆斯林最多的歐洲國家,一個民眾說:「人們說伊斯蘭教愛好和平,但我在伊斯蘭聖戰士身上只看到仇恨,人們無法分辨何者是正宗的伊斯蘭教。」穆斯林則委屈表示:「有人一提到恐怖主義,就想到穆斯林。」另一個表示從未如此害怕過,穆斯林走在路上都憂心安危:「我支持受害的記者,屠殺是違反伊斯蘭教的行為。」
反伊斯蘭化 不要跟隨
丹麥的《日德蘭郵報》也曾刊出穆罕默德爭議漫畫,該報指出,《查理周刊》為捍衛言論自由付出了最高代價。歐洲許多漫畫家及作家擔心,此案可能導致創作者在嘲諷宗教時進一步自我檢查。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刊載爭議漫畫激怒穆斯林是「愚蠢」行為,此語雖在社群網站引發強烈批評,但美國部分媒體避免刊登爭議漫畫,凸顯了自由與自制的微妙分際。這正是歐洲國家面臨的困境。
去年十月起,德國「反西方伊斯蘭化」組織在德勒斯登發起示威,逐漸演變成全國反穆斯林移民行動。此右翼組織全名是「歐洲愛國者反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音譯為佩吉達)。
《查理周刊》血案與法國爭議性作家韋勒貝克新書《屈服》(Submission)出書時間吻合。最新一期查理周刊封面圖案正是韋勒貝克的漫畫肖像,韋勒貝克的《屈服》想像不久的將來,在由穆斯林政黨治理的法國,女性大規模離開工作場所,大學伊斯蘭化,一夫多妻變成合法。
伊斯蘭化的確引起歐洲人憂慮,但今年元旦德國總理梅克爾發表新年賀詞,希望民眾不要跟隨「心存偏見、冷漠及仇恨」的領袖帶領的示威,幾天後又表示「社會不應容許右翼極端主義、仇外及反猶太主義」。
反伊斯蘭化與「恐伊斯蘭症」有關。二○一二年伊斯蘭合作組織(OIC)呼籲各國立法,遏止恐伊斯蘭症言論,就如部分國家限制反猶言論。OIC有五十六個成員國,譴責美國製作詆毀伊斯蘭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當年的《 天真穆斯林》掀起全球穆斯林抗議,巴國鐵道部長甚至「懸賞」狙殺製作人。
仇外不人道 德國之恥
德國佩吉達示威,一月五日在德勒斯登湧現一萬八千人,無視梅克爾的喊話。佩吉達辯稱,只是對難民政策提出批評,他們維護「猶太—基督教的西方文化」,也反對激進伊斯蘭主義。
不過,包容的聲音開始出現,多個城市「反佩吉達」民眾上街,人數遠超過佩吉達。他們拿著「仇外不人道」、「德國之恥」及「想想你的兒女」等標語牌,反對仇視穆斯林移民,司法部長馬斯也在其中。在科隆,著名地標科隆大教堂熄燈,表明教會不支持排外和種族主義。
德國因納粹歷史而採寬容移民政策,去年接收二十萬名難民,大多來自中東,較前年多六成,更是二○一二年的四倍。民調中,近三成民眾認為穆斯林太多,已對生活造成影響。
近年伊拉克、敘利亞戰禍使大量難民湧入歐洲,但歐洲失業率高,經濟低迷,民眾將不滿投射到移民身上。伊斯蘭國(IS)崛起後,許多國家的右翼政黨更主張收緊移民政策。
幽默漫畫? 也是霸凌
民主社會崇尚自由,卻往往輕忽自由不能無限上綱。索尼喜劇片《名嘴出任務》有刺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情節,引起北韓不滿,駭客警告「記得九一一攻擊」。美國輿論幾乎一面倒抨擊北韓,觀眾看電影也說是在捍衛言論自由。但部分評論認為,用惡搞金正恩做賣點,雖可視為美式幽默,但若發生在其他國家也會有爭議。同樣,從某些方面而言,伊斯蘭教是為反抗基督教信仰而起,認為基督教信仰把基督設想為神而非人,方向走偏。伊斯蘭教義說,穆罕默德是人非神,描繪他的形象可能導致信徒尊敬人,而非阿拉。
歐洲及加拿大相繼推出限制言論的規定,對他人宗教、文化和性別認同發表過於批判的言論,將罰款或起訴。
侮辱別國的領袖、醜化其他宗教先知,觸到人家的敏感神經,這種魯莽行為招致報復時,難謂自由受限。《查理周刊》好比明知蜂窩危險,偏要去戳。以暴力回應當然要譴責,但許多穆斯林不把這些漫畫視為幽默,而認為是霸凌。
西歐民眾產生了排外心理,甚至有新納粹、極右翼思想興起,德國總理梅克爾大力譴責。言猶在耳,《查理周刊》發生血案。西方文化常以言論自由之名挑戰社會接受度極限的「嘲諷」形式,自十八世紀以來已根深蒂固,但即使如此,對不同宗教、文化是否仍宜如此?自由媒體若多些將心比心的自制,應可減少許多對立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