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鐵森里號 躍登國際 羅智華 |2025.11.09 語音朗讀 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森里號」有貼心設計,包括自動門可降低乘客誤開車門風險,並搭配智慧顯示系統,讓乘客掌握班次。目前進行測試,吸引鐵道迷搶拍。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英國鐵道專刊窄軌鐵道雜誌《Narrow Gauge World》專文報導「森里號」。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森里號」設有97席座位(含2席無障礙座位),硬體升級多組減震彈簧,能減少列車搖晃。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記者羅智華綜合報導】百年阿里山林業鐵路迎來新風貌,最新高階列車「森里號」不只融和在地文化、美學設計、導入雙駕駛控制等新技術,成為台灣山林鐵道轉型代表作,更再度躍上國際舞台,榮獲英國權威窄軌鐵道雜誌《Narrow Gauge World》10月號專文報導,以「阿里山林業鐵路推出新一代高階列車組」(Alishan launches upmarket train set)為題,介紹「森里號」特色與文化,展現林鐵歷史保存與技術創新成果,引起國際關注。多組減震彈簧 乘坐更舒適 斥資逾11億元的「森里號」,是阿里山林鐵首款搭載自動門與自動化旅客資訊顯示系統的列車。透過自動門設計可降低乘客誤開車門風險,並搭配智慧顯示系統,幫助乘客掌握班次、站點等資訊。技術層面上,「森里號」採用新型高效能柴油引擎,具備更強動力輸出,能因應阿里山多山多彎地形與高海拔氣候挑戰。此外,「森里號」的全新轉向架懸吊系統,結合多組減震彈簧,還能有效降低列車搖晃,提升乘坐舒適度。駕駛聯控系統支援兩組列車聯掛,則不只提升運能與編組彈性,亦更符合台灣與歐美四期以上環保排放標準,藉此展現林鐵對環境永續的重視,打造環保新里程碑。《Narrow Gauge World》自1996年創刊以來,長期關注全球窄軌鐵道與保存運動,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鐵道刊物之一。此次報導以全頁篇幅介紹阿里山林鐵全線升級工程與「森里號」列車啟用,指出列車導入多項先進技術,包括自動門、乘客資訊顯示與避震設計等,象徵林鐵邁向新世代。同時,英國姐妹鐵道威爾普蘭菲爾鐵路(Welshpool & Llanfair Light Railway)出版的《The Llanfair Railway Journal》亦於同月刊登阿里山林鐵專文,介紹「森里號」建造細節,強調其設計精神象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特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森里號」命名源自阿里山鄒族語「EVI」,意指「森林」。其設計是由林鐵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攜手台灣車輛公司、堺建築等單位共同打造,融和林鐵歷史脈絡、地形特色與文化意涵,展現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站一路攀升至2451公尺的祝山站、穿梭平原至高山林間、連結在地與世界等設計理念。定位高階列車 明年起營運不僅如此,外觀設計亦亮點十足,「森里號」承襲林鐵經典的黑色蒸汽火車頭與紅色柴油機車色系,並融入日出印象,採「林鐵黑、阿里山紅、聖光金」三色塗裝,象徵山林日升、文化傳承與技術創新。車廂內部也同步升級,包含照明空調、廁所設備、影音廣播與監控系統等皆導入新規格。文資處表示,「森里號」共採購5輛機關車與26節車廂,定位為高階列車,票價將與現行「阿里山號」區隔,以提供多元選擇給不同客群需求。未來除嘉義至阿里山的長程路線外,也將規畫區間行駛與特色專列,讓旅客能深入探索沿線生態、人文與產業,促進山村聚落觀光,打造全方位鐵道旅遊體驗。「森里號」仍在測試,預計2026年投入嘉義至阿里山營運,與「阿里山號」共同服務大眾,展現台灣山林鐵道的經典文化與特色。 前一篇文章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 日本擬行使集體自衛權 下一篇文章 鳳凰今轉強颱 周三、周四恐登陸穿台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3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04十方禪林40周年 教界高僧大德同賀2025.11.0305旅人心靈寶典《365日》 贈台中通豪大飯店 2025.11.0306一針一線60載 林全誠繡出神韻人生2025.11.0307【傾聽你我他】別為金錢傷感情2025.11.0308看見 電子 穿牆而過 2025.11.0309【觀我望己】 追日,散策旅程(上)2025.11.0310【民俗資產】 山林守護者:阿里山受鎮宮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鳳凰今轉強颱 周三、周四恐登陸穿台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 日本擬行使集體自衛權電塔變身巨獸 奧地利新地標物價漲幅達標 700萬戶迎減稅小確幸25億顆野生種子 地球保險庫毛線編織善念 百萬件手作傳愛 作者其他文章QS亞洲大學排名 佛光大學首登榜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永續佛學教育佛光人清淤不停歇 用愛與熱食送暖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台中綠美圖開箱佛大校長趙涵㨗 登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