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去年九月,德國出現「伊斯蘭教法警察」,這些自命為「風紀維護者」的人在烏泊塔爾市的街上「執勤」,告誡青少年戒酒戒賭。這雖是單一事件,但在媒體推波助瀾下,一些公民得出「伊斯蘭正在德國壯大」的印象,引起德國人警戒。
二○一二年十二月,英國的伊斯蘭組織譴責喝酒,在倫敦遊行,海報寫著:「每年一萬餘人死於酗酒,伊斯蘭是解決」、「伊斯蘭是全人類最完美的系統」、「拯救生命,別喝酒或賣酒,支持伊斯蘭教法」。在伊斯蘭世界,酒是禁止的。
英國約有五萬家酒吧,酒吧早已成為社交生活的重要聚集所。但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接受調查,超過四成說,英國人飲酒過量是他們最不喜歡的事,比惡劣天氣更讓人受不了。
當年二月,英國首相卡麥隆表示,他將整頓酗酒帶來的酒後暴力、社會不安和健保制度重荷等問題,酗酒者日後可能像美國那樣扔進「酒鬼禁閉室」。卡麥隆指出,在大小城市,醫院和警局每晚都要應付酗酒問題。他呼籲製酒業、超市和酒吧與政府一起努力,才能將「帶著責任心飲酒」從標語變為現實。
其實過去十多年,英國人已少喝啤酒兩成多,五分之一酒吧倒閉。政府為保存傳統特色,立法允許可把酒吧認定為「有價值的社區財產」,提供保護,如漢普斯特德的老白熊酒吧,是一棟有兩根煙囪的三百年紅磚建築,拆了可惜。
保存古建築是好事,拯救傳統酒吧也可以理解;伊斯蘭近年被與恐怖主義畫上等號,伊斯蘭教法警察雖然激進,但穆斯林呼籲別喝酒或賣酒,要拯救生命,也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