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查理周刊》發生血案後,法國傳出多起攻擊穆斯林和清真寺事件,還有一座大門被塗上「阿拉伯人去死」字樣。南部也有一個穆斯林家庭開車外出時遭人開槍。
歐洲近年穆斯林人口明顯增加,加上IS等極端組織威脅日增,歐洲穆斯林參加聖戰日益引起憂慮,不少國家陷入恐伊斯蘭情緒,觸發不少針對穆斯林的極端事件,造成區內不穩定因素。
瑞典去年發生十多件宗清真寺襲擊案,十二月底一周內三座清真寺遭縱火,荷蘭有人在臉書按讚並鼓吹效法,燒光所有清真寺,令當地穆斯林不安。過去十年,荷蘭的清真寺約有四成遭破壞。
倫敦大學社會學者法里斯認為,反伊斯蘭現象與十九世紀的反猶太浪潮相似。極右政黨在多國選舉中獲勝,證明其渲染恐伊斯蘭情緒的策略奏效,穆斯林成為歐洲人對未來憂慮的代罪羔羊。
在柏林、科隆和漢堡等大城,伊斯蘭教徒擔心社會大眾以異樣眼光看待他們。德國的伊斯蘭社團指出,IS等激進組織以宗教之名施暴,並不代表多數穆斯林,他們多數是愛好和平的。
美國反恐被批評過激,《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恐懼迷住了美國人的眼〉一文提到,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主編羅斯科普夫說:「九一一對美國是個巨大的感情打擊,創造了一種被放大的脆弱感…誇大威脅。」
近年來,德國各地的伊斯蘭教徒參與推動多元文化,積極融入德國社會;最近更呼籲社會,不要受IS散播仇恨的影響。歐洲、德國的「恐伊斯蘭情緒」是否也是「被放大的脆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