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喀拉蚩爆發近年最慘烈恐怖攻擊,「巴基斯坦神學士運動」成員侵入真納國際機場,與安全部隊交火五小時,包括所有武裝份子在內共二十八人喪生。
該組織稱目的是報復前首腦遭美軍無人機炸死,選擇該機場是因北約主要經由此地空運物資到阿富汗。「只要一息尚存,我們會不斷攻擊,直到生命結束。」
神學士,一般音譯為塔利班,在當地普什圖語和波斯語有「伊斯蘭教的學生」或「神學士」意思,因為大部分成員來自阿富汗難民營的伊斯蘭學校學生。 凱達組織盤據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的山區。
伊拉克的「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攻城掠地,加上「巴基斯坦神學士運動」的恐怖攻擊,使國際社會倍感憂心:為何出現這種局面?
有人說是因為「權力真空」,美國在中東缺席了。駐阿富汗美軍年底將撤出,僅留守不到一萬人。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說:「以為所有問題都事關美國在場與否,才是天真的。」弗里德曼認為中東缺的不是美國,而是價值觀。
中東地區高度多元化,有什葉派、遜尼派、庫德人、基督徒、德魯茲派,還有各種各樣的部落。在美軍入侵、阿拉伯之春以後,自上而下的控制崩潰,但尚未發展出自下而上的、具有包容性的多元秩序,導致在沒有鐵腕統治的情況下,各方勢力崛起,民眾無法在平等的公民社會生活。
西方觀察家認為,要想穩定進步,阿拉伯世界需要多元主義的道德觀,包括思想多元性、性別多元性、包容其他宗教的多元性、教育多元性。目前來看,這種多元性的期待還很虛幻。
阿富汗經濟困頓,但對民眾來說,安全才是最擔憂的事。有民眾說,「如果北約(美軍)離開,在伊拉克發生的事就會在這裡重演。」塔利班叛亂尚未平息,美軍撤離後,阿富汗政權本身就是對穩定的最大威脅;多數機構腐化墮落,深受無能與腐敗的困擾。
但對伊拉克、阿富汗而言,這些是內部的鬥爭,不應期盼外界力量帶來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