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新話】歸亞蕾 超越世代傳奇影后

文/陳煒智 |2025.11.15
76觀看次
字級
歸亞蕾憑《家在台北》勇奪亞洲影后。圖/資料照片
1993年《囍宴》榮獲柏林影展金獅獎,歸亞蕾、郎雄於影展代表團凱旋記者會上留影。圖/資料照片
1966年第四屆金馬獎,獲獎人左起李翰祥(《西施》最佳導演)、歸亞蕾(《煙雨濛濛》最佳女主角)、趙雷(《西施》最佳男主角)、王莫愁(《啞女情深》最佳演技特別獎)。圖/資料照片
歸亞蕾和李安等人於1995年,隨電影《飲食男女》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時,參加頒獎典禮。圖/資料照片
李翰祥導演傳世經典《冬暖》裡的歸亞蕾。圖/作者珍藏劇照

文/陳煒智

歸亞蕾和郎雄的配對,相信是很多年輕一輩的觀眾認識歸亞蕾表演的起點。李安導演的《囍宴》和《飲食男女》,形象差距如此巨大的角色,她演起來駕輕就熟,前者令她再次獲頒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後者則為我們留下難得一見的歸亞蕾爆笑喜劇演出。



前些時候,因為參與話劇《你的故事我的夢》,有機會與傳奇女星歸亞蕾同台工作。這齣話劇由兩、三部瓊瑤經典名劇整合改編,難度很高,戲裡有一個「女作家」的角色,需要獻聲演出,不僅是直接向瓊瑤致敬,也要為全劇開場和結尾。在選角的時候,考慮過很多前輩演員,最後聽說旅居洛杉磯的歸亞蕾正巧要返台拍片,劇組積極促成,一下子,亞蕾姐就同意了。

老將同台不顯怯色

記得是傍晚時分,我們在錄音間迎接亞蕾姐,她跟導演細細溝通了希望的感覺、語速、情感溫度,還從提包裡拿出自己的筆記——原來她把所有要誦讀的台詞,全部親筆抄錄一次,再標記上抑揚頓挫、重點字句的注音符號。錄音間裡的光線暖暖的,她輕輕開口,過去六十年的時光累積,就像年輪一樣款款而來,每一圈都刻有飽滿的記憶。

聽著她的聲音表演,我不禁回想起兒時看到她在《煙雨濛濛》電影裡的演出。她那清癯又倔強的模樣,在顏色幾乎褪成黑白的殘像裡,依然飽含張力;尤其,跟影壇老將王引同台對戲,絲毫不顯怯色,更迸射出無與倫比的火花。

《煙雨濛濛》是她第一次主演電影,影片甫才上映,影壇便為之震動,歸亞蕾三個字橫空出世,成為當年兼具氣質和演技的最代表人物。大導演李翰祥將之延攬麾下,在國聯影業主演一系列文學改編名作,她和主演《西施》的江青,也一前一後,成為影史上最「資深」的兩位「瓊瑤影后」,歸亞蕾以出道首作的《煙雨濛濛》在金馬封后,隔年江青便以《幾度夕陽紅》摘下桂冠。

幾年後,歸亞蕾在白景瑞導演的《家在台北》演出集錦故事裡的一折,奪下第二座金馬影后。她的角色夾處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在西式新潮和老派生活之中,她讓那份迷惘和老氣,充滿了靈性和骨氣,那不是靠哭喊或嘶吼堆疊出來的力量,而是她的沉默、她的停頓、她那些幾乎聽不見的氣息,支撐了一整座城市、一整個「去去去,去美國」的「飛燕去來」大時代。

歸亞蕾和郎雄的配對,相信是很多年輕一輩的觀眾認識歸亞蕾表演的起點。李安導演的《囍宴》和《飲食男女》,形象差距如此巨大的角色,她演起來駕輕就熟,前者令她再次獲頒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後者則為我們留下難得一見的歸亞蕾爆笑喜劇演出。

八十多歲繼續拍戲

在錄音室裡,才不到半個小時,亞蕾姐就完成錄音工作,導演滿意,我們主創團隊更深感榮幸。臨別之前,我實在忍不住跟亞蕾姐聊起她的《煙雨濛濛》,那是距今整整六十年前的作品了。她說,她當然記得,每一分每一秒。

亞蕾姐的眼睛閃閃發光,語氣裡還能聽到她對作品的珍惜與驕傲。送走前輩,我又回憶起學生時代看亞蕾姐演話劇的往事。

那時候兩岸剛剛開放交流,大導演李行重返舞台,選了曹禺的經典《雷雨》搬上國家劇院,歸亞蕾演全劇的靈魂人物魯媽,周樸園記得是江明,繁漪是涂善妮,周萍是翁家明;亞蕾姐在現場的聲音張力,至今仍迴響在我耳邊。

但,回憶了這麼多,我私心最珍惜的,一直是李翰祥導演的《冬暖》。

這部作品在今日已經很難能看到漂亮的版本,偶有機會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得見館藏,不只驚為天人,它的色彩層次、音畫設計,遠勝廿一世紀的最新電影。歸亞蕾演阿金,私心愛慕隻身在台的外省大老粗老吳,一對平凡戀人,羞於身分、禮教、社會風俗,明明彼此關心,卻從未真正表白,直到阿金遠嫁、生子後守寡,老吳奮鬥多年,積蓄被友人拿去投資失利,棲身的違章店面也因都市發展而拆遷了。

某個深冬的夜晚,長街無人,老吳顧著麵攤,閒來無事,給自己下了一把麵,想了想,鹽也不加,稀哩呼嚕就吃了起來。遠遠地,騎樓裡走來一個少婦的身影,低著頭,抱著孩子,一路走到麵攤坐下,點了碗陽春麵,老吳忙活著把麵端上,少婦一抬頭,老吳頓了半拍,少婦嗔笑:「怎麼,不認得了?」那是阿金,歸亞蕾演的阿金,鬢邊一朵小白花,從深冬的夜裡走到我們面前。

真好!二○二五年了,八十多歲的歸亞蕾還在繼續拍戲。

更好的是,歸亞蕾在我們的舞台劇裡,獻出她溫暖的嗓音,告訴我們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