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衝突升高,加劇歐洲要求輸入美國天然氣的呼聲。七大工業國部長會議五日在羅馬舉行,英國能源部長戴維說,俄羅斯多次試圖用能源當武器,我們必須學到教訓。
華爾街日報指出,從俄羅斯欺負烏克蘭可以得出一些教訓,其中最冷血的是:如果你想幹壞事,只要擁有很多石油和天然氣,就沒人能拿你怎樣。
歐洲對制裁感到猶豫,是因擔心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荷蘭皇家殼牌、英國石油、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紛紛向俄保證,將繼續參與能源開發。
美國參議員麥凱恩曾半開玩笑稱,俄羅斯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加油站」,由於經濟依靠的是此狹窄而不穩定的基礎,應該容易受到制裁衝擊。但華爾街日報認為:「實際上,這一偽裝似乎相當管用。」
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表示,歐洲當今戰略商品是天然氣,約三成來自俄羅斯,但價格太高,因俄國已建立壟斷地位。他承認,這使波蘭不願參與加大制裁。
俄羅斯能源的戰略影響力不容小覷。不過,傷人七分,自傷三分。西方制裁尚未全面發揮,俄國經濟已惡化。通膨攀升、盧布貶至新低、股市急降,數百億美元資本避險出逃,俄國經濟發展部長承認,經濟正在衰退邊緣徘徊。
「這是我們實施獨立外交政策的某種代價,」俄羅斯前財政部長庫德林說。國際貨幣基金表示,俄國今年成長率可能僅百分之零點二,大幅低於預計的百分之一點三。俄羅斯儲蓄銀行更預計將零增長。
併吞克里米亞,使普亭的支持率高逾八成,俄羅斯人對他「自信的強權人物」形象大加稱讚。庫德林卻表示,俄羅斯人尚未面對完整的帳單。經濟成本暫時被愛國熱情掩蓋,但隨著物價上漲、收入停滯及消費者信心減退,克里姆林宮很快就會頭疼。
石油是俄羅斯的支柱產業,油價一直相對穩定,經濟卻停滯不前,使過於依賴油氣的深層問題顯露無遺。推動製造業和高科技的多元經濟政策又未落實,加深俄羅斯的危機。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俄羅斯已成典型的弱投資、高通膨經濟體,普亭的權力基礎正在崩塌。他所取得的地緣政治勝利,其實建立在脆弱的經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