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號」上月十九日駛離中國在南極的中山站,展開中國首次環繞南極大陸的航行。從普里茲灣起,一直與厚重浮冰搏鬥,只能以三、四節的低航速前行,船體壓著大塊浮冰,不時發出沉悶喑啞的破冰聲。
這是大陸第三十次南極科考活動,計畫元旦前後抵達維多利亞地,停泊作業八天後,前往阿根廷火地島補給三天,再穿越德雷克海峽,前往長城站過春節,再向東航行,環繞南極大陸一圈,返回中山站。
近年各國積極進行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南極條約》協商國共建立八十多個科考站,其中一半為常年科考站。每年十一月到來年三月是南極短暫的「夏季」,各國都趁這個黃金季節進行科考和補給。
兩天六百海里全速趕到
雪龍號科考隊由兩百五十六人組成,包括兩名台灣、兩名泰國科學家。首次環南極大陸航行,在中國航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將首次採集環南極海域的資料,填補中國在極地考察的空白。
二十五日耶誕節,雪龍號接到求救信號,俄羅斯科考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被浮冰圍困,動彈不得。雪龍號立即改變航線,經過五十多小時、六百海里的全速航行趕到,距離受困船六點五海里,極厚的冰層超出破冰船能力,雪龍號不得不返航,退回浮冰區邊緣的海水區,等待澳洲海事安全局協調救援。
俄羅斯科考船載有二十二名船員、二十五名教授和研究生,以及二十七名旅客,目的在研究一九一一年南極洲東部首次被探索後,一個世紀裡的環境變化。耶誕夜開始被浮冰和暴風雪困住。
也就在耶誕夜這天,美國科學家宣布,全世界最冷的地方在南極富士圓頂的山脊,測到最低溫為攝氏零下九十一點二度。就在這個冰溫狀態下,雪龍號、法國星盤號、澳洲南極光號馳往救援。
南極被稱為暴風雪的故鄉,即使正值夏季,暴風雪依然頻繁。圍困俄羅斯船的海域位於東南極冰蓋附近,受下降風影響,氣候瞬息萬變,更增救援難度。
俄國船上一位乘客表示,他們看著雪龍號破冰,充滿期待,但當發現雪龍號失敗時,都感到很喪氣。稍早趕到的法國星盤號,也已放棄救援任務。
從耶誕到跨年企鵝相伴
俄國船長給雪龍號發電郵說,「過去幾天隔著海冰能望見雪龍號,我們都感到深受鼓舞,衷心感謝你們這麼遠趕來。」有的旅客還透過甚高頻,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詢問最新情況。
雪龍號返回海水區,等待破冰能力最強的澳洲南極光號來會合。但南極光號的破冰能力也僅一點三公尺厚,冰層卻厚達三公尺。俄國船上乘客說,這有點像開汽車往磚牆撞。此外,浮冰流動非常快,船可能和浮冰一起漂浮,與冰山相撞。
二十九日,雪龍號船長乘坐直升機到俄船上空勘察,不到十分鐘飛抵(其實真的很近,但破冰船就是無法前見),只見船隻深陷浮冰中,船體傾斜。右舷冰面上站了很多人,還搭起兩個黃色帳篷,紛紛向直升機揮手。
冰情仍然嚴重,只能零星看到浮冰間隙中,露出一點點深藍的海水。
雪龍號原計畫用直升機撤離乘客,也因天候不佳而放棄。當晚澳洲南極光號趕來,次晨開始破冰,到距離十一海里處也無法前進。打算等天氣轉好,與雪龍號平行接近紹卡斯基號,開闢航路。
俄羅斯研究船十一月底從紐西蘭啟程,雖受困但糧食充裕,船上科學家繼續進行實驗。一些人到冰上研究鳥類。從耶誕夜受困開始,船員苦中作樂,在雪地與企鵝玩耍,堆雪球。
船上播放電影,起初大家看災難片。到了三十一日,在南極洲「跨年」,眾人改看喜劇片,熱門美劇《絕命毒師》很受歡迎。跨年嘛!當然,有三國「救難船」相陪。
跨年後有好天救援成功
南極洲是海拔最高、最寒冷、乾燥、多風的洲,面積約一千四百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五大洲,依序位列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後。但南極洲百分之九十八被冰覆蓋,冰的厚度平均達一千六百公尺。
南極洲沿海和非內陸地區的年降水量只有兩百豪米,因此被視作荒漠。自然環境嚴酷,只有適應寒冷的動植物能生存,包括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多種藻類和其他微生物,以及凍原植被。
南極洲不適宜人類居住,沒有永久定居人口,僅有些來自各國的科學考察和捕鯨人員,約一千人。
俄船右舷冰面十分結實,適合直升機起降,但還是要等好天氣。幸運的是,元月二日好天氣就來了,雪龍號的直升機把人全部救出。跨年活動圓滿結束。
未知的南方大陸從臆測開始
關於南極,古代便有許多神話與臆測。為了「平衡」北半球,西元一世紀托勒密時代,便主張世界已知大陸的對稱性,相信在地球的極南方存在一個遼闊的大洲,即未知的南方大陸(拉丁語:Terra Australis)。
古地圖描繪南方大陸的情形十分普遍,例如十六世紀初期土耳其的地圖。十七世紀末,探險家陸續發現南美洲與澳洲,但未見到傳說中的「南方大陸」。
庫克船長1773年首度橫跨南極圈,至南極海岸外121公里處,因冰層過厚而返航。儘管他又兩度深入南極圈,但始終沒有發現南極洲。
人類首次證實目睹南極洲,普遍認定是1820年的俄羅斯探險家。1890年代,蘇格蘭地圖學家首度使用Antarctica為名,這是羅馬化的希臘語,原是複合詞,意為「北的另一邊」。
首位證實踏上南極大陸的是美國海豹捕獵人約翰戴維斯,於1821年2月7日,不過有些歷史學家表示異議。
礦物寶庫南極洲不是誰家的
南極大陸蘊藏的礦物有兩百二十多種,含量豐富,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鈾、鐵、錳、金、銀、鑽石等。這麼一個寶庫,又是無主之地,自然引起各國覬覦,紛紛宣示主權。
一九六一年實施的南極條約,凍結所有國家領土所有權的主張,迄今有五十多國簽署。條約規定南極洲僅限科學考察,禁止軍事活動及核爆炸、處理放射物,維護南極洲生態。一九八八年,禁止礦物開採。
南極海冰的季節性變化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每年九月,海冰的範圍最大,約一千九百萬平方公里,超過南極大陸面積(一千四百萬平方公里);每年二月,海冰範圍最小,約四百萬平方公里。
海冰一年一度的生長與消融,使船隻得以進出。夏季海冰範圍縮小,各國考察船相繼來到南極,運送物資、替換越冬考察隊員。即使如此,各區海冰範圍不同,同地區每年變化也很大,甚至一天內變化數十公里,增加航行困難度。
隨著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如今科考船已裝上「天眼」,在茫茫海冰中得以找到航線。
去年底加拿大向聯合國申請,主張北極點和周遭海域為該國所有,亦即「北極是我家的」。俄羅斯反應很快,立即增兵北極。地球資源日益耗竭,北極也需如南極,由各國簽條約,凍結所有國家領土主張,否則難有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