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物品 究竟怎麼列印?

戴定國 |2014.01.12
960觀看次
字級

 1980年代早期,工程師查科赫爾有了一個想法:開發一台能夠列印看得見、摸得著實體物品的設備。他寫代碼,告訴機器如何完成每一層切割。到了80年代中期,一個能工作的3D列印機出現了。

 赫爾到各企業展示,獲得回響。特別是在底特律,那時美國汽車工業遠遠落後於日本,急需秘密武器,3D列印機恰如其願:工程師不需把設計圖送去模具間,製造周期縮短了數月。

 3D列印機不是單獨一個人的發明。卓瑞思皮爾斯是其中一個,他說:「任何可製造的東西,將能在任何地點製造出來,包括一枚地雷或一朵玫瑰。」

 傳統製作產品的方式,是選取金屬、木材或其他原材料,裁剪、烙印、鑽孔或切削成想要的形狀。另外,是把液化金屬或塑膠倒進模具,冷卻後製出成品。

 3D列印顛覆傳統,它透過堆砌刀鋒般纖薄的多層材料,形成立體形狀,逐層打造。從此,工廠不用再裝備金屬印壓機、切割車床或射出成形模具。

 3D列印機與辦公室的文 件列印機幾乎沒有任何相似處。它主要有兩個部分:列印頭和「鑄模托盤」,後者裝有光滑粉末微粒材料,如粉末狀不鏽鋼或塑膠。

 列印頭包含一個熱源或幾個噴射口,熱源分為鐳射頭或電子束,能熔化粉末材料;噴射口則以一種精準模式向粉末材料噴射凝膠劑。在這個物體的成型過程中,凝膠劑能夠像膠水一樣粘合粉末材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