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今年這一天,歐洲多個國家舉行儀式,紀念一戰結束九十五周年。而戰爭開始於一九一四年,明年屆滿一百年,英國策畫為期四年的兩千項活動,直到二○一八年。
法國將邀請七十二個參戰國明年參加閱兵式,總統歐蘭德說這將是「展示和平的慶典」。二○○九年十一月十一日,法國總統沙科吉、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巴黎出席紀念活動,是戰後兩國元首第一次聯合參加。媒體指出,兩國曾是交戰國,但目前想強調的是友誼。
十一日這天,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很多民眾參加停戰紀念日慶典,有人跳舞,有人舉杯高歌;市內的法國軍人公墓,埋葬一戰陣亡的各國士兵,也舉行儀式,發射禮炮。塞爾維亞是一次大戰中,第一個被進攻的國家。
薩拉熱窩事件 導火線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到波士尼亞視察,在首都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裔青年普林西普槍殺。普林西普是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士尼亞學生。
巴爾幹半島號稱「歐洲火藥庫」,小國林立,各有大帝國在背後撐腰。俄羅斯支持塞爾維亞,引起奧匈帝國不滿;塞爾維亞也不滿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當地有很多塞爾維亞人居住。「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次大戰導火線,奧匈帝國七月向塞爾維亞宣戰。八月二十八日,在不滿兩個月的時間內,英、法、俄、日、德、奧匈帝國等主要列強都加入戰爭。
戰爭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西線(英法比對德國)和南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又稱巴爾幹戰線)。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
德國作家雷馬克所寫的《西線無戰事》,就是以西線為背景,描述一戰的反戰小說。而凡爾登是法國東部古城,當年激戰之地建有軍人公墓,豎立兩個碑石,分別標示一九一四、一九一八,象徵一戰開始和結束的年份。
血紅罌粟花 反戰標誌
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很快就超出歐洲範圍,有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約十五億人口捲入戰亂,傷亡人數達三千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災難。
十一月初走在倫敦街頭,到處可見別著紙製罌粟花的人。血紅色的罌粟花是要提醒人們,勿忘一戰的血流成河。
英國詩人歐文作品迄今仍是英國的反戰表徵,他把自己在戰場的見聞和感受撰寫成詩,哀慟戰死的年輕人,而他自己陣亡時僅二十五歲。母親收到死訊時,正是教堂鐘聲響起,慶祝一戰終止的一刻。
一名一戰存活的英國老兵帕奇在二○○九年辭世。他一百歲生日時說:「在戰場上說不害怕,是騙人的。」他親歷一九一七年最激烈的帕斯尚爾之役,這場戰爭超過七萬名英軍戰死。
帕奇一百歲後極力反戰,他告訴前首相布萊爾,「戰爭不是解決紛爭的手段」。但布萊爾後來與美國總統布希合作,對伊拉克發動戰爭。老兵的愕愕之言、血的教訓,無法扭轉歷史的輪迴。
一○五歲時,帕奇重返帕斯尚爾,向戰死的同袍致意。車子開到戰場舊地時,帕奇忍不住哭了。最後,只好請別人替他獻上花圈。
百年毒氣彈 仍要人命
一次大戰,交戰國相互發射大約十億顆各種彈藥,其中有三億顆沒爆炸。百年後的現在,當年主要戰場之一的比利時伊普瑞斯地區,田地下仍埋著大量未爆彈。
甜菜、大麥、洋芋田,一片田園風光,卻處處危機。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爆百年高齡的芥子彈、光氣彈、手榴彈、迫擊砲彈、榴彈砲彈,甚至十五吋的艦砲彈。
戰後第二年,比利時就成立未爆彈處理小組。從一九一九年到現在,共有二十名士兵被炸死;直到現在,還沒清光,他們常被外洩的芥子或白磷灼傷。明年一戰百年,會有大批人到當地憑弔。處理小組的七十名弟兄正加緊趕工,多處理掉一些,民眾就安全一點。他們現在一年可以清理掉一百六十噸的未爆彈。
各項紀念活動已陸續展開。法國著名雕塑家Vincent Treu提出計畫,要為凱旋門穿上七十噸不銹鋼打造的外衣,以動畫投影方式回顧一戰時期的歷史畫面和展現名人和英雄。
此外,環法自由車大賽今年滿一百周年,主辦單位表示,明年將在波士尼亞舉行比賽,希望在這個撩起戰火的地方,帶來和平及友誼的訊息。
最後的一戰老兵 享年110歲
今年的一戰結束紀念儀式,因最後的一戰老兵已於去年去世,所以沒有退役軍人參加。但「最後的一戰老兵」有點爭議。
二○一一年五月四日,世界最後的一戰老兵丘爾斯,在澳洲珀斯的養老院於睡眠中安詳去世,享年一一○歲。
丘爾斯原是英國人,十五歲從軍,在皇家海軍「復仇號」軍艦服役。一九二○年代移居澳洲,繼續服役至一九五六年。他與妻子艾特爾結婚八十年,有三個兒女和十一個孫輩。
丘爾斯八十四歲的女兒說,「每個人都愛他,想到他再也不在我們身邊,令人感到難過,但我們應當面對現實。」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另一個「世界最後的一戰老兵」、英國女兵弗蘿倫絲在諾福克一家養老院去世,也享年一一○歲。去世時,離一百一十一歲生日僅差兩周。
弗蘿倫絲其實不能算「最後的老兵」,因為她並未上戰場。她於一戰結束前兩個月才加入皇家女子空軍部隊,當時十七歲,僅在英國的空軍基地餐廳服役,為軍官提供三餐。
除了老兵,還有老軍艦。今年二月,英國國家遺產紀念基金會批出一百萬英鎊,復修戰艦卡洛琳號。這是英國海軍第二艘最舊的軍艦,卻是唯一仍浮在海上的。卡洛琳號在一戰開始的那一年下水,明年也要滿百歲了。修復後,將打造成博物館。
保持中立 美國發了戰爭財
十一月十一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九十九周年、歐戰結束九十五周年,這天也是美國退伍軍人節,歐巴馬到阿靈頓國家公墓出席紀念儀式,表示會在明年底前,撤走大部分駐阿富汗美軍。
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始於一次世界大戰中後期,而在二戰後漸達顛峰,也是此後半世紀來,參與戰爭最多的國家。
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負債累累,尚未排入列強之林,但戰後有二十多國成為美國的債務國,連英國也欠了四十四億美元。美國在四年裡暴富,主要是發了戰爭財。
開戰時,美國不夠強大、還是個債務國,因此宣布保持中立。但戰火擴大,各國投入兵力愈多,就愈無力於工商農業生產,美國成了主要供應國,擴大生產,加速商品和資本輸出,並生產武器供應。四年中,工業總產值增加了三百八十一億美元,達六百二十億美元,相當於戰前的兩倍。
打仗的開銷 龐大,協約國向美國貸款了一百多億美元;由於現金有限,不得不支付黃金,使美國獲得四成以上的世界黃金儲備,取代英國成為世界財政中心。
到了戰爭後期,交戰雙方精疲力竭,協約國要求美國參戰。一九一七年,美國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因而對德宣戰。戰後,美國既是戰勝國,又是協約國債主,在巴黎和會上一言九鼎,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