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一月五日是英國的煙火節(Bonfire Night),又稱「蓋伊福克斯之夜」(Guy's Fawkes Night),起源於一六○五年的「火藥陰謀」事件。
十六世紀歐洲興起宗教改革,由馬丁路德等人領導。在這波改革中,英國脫離教宗領導的羅馬公教會。獨立出新教派,即所謂「新教」(英國國教派);另一方面,擁護教宗的則被稱作「舊教」。
當時的歐洲,宗教與政治緊密結合,一個人的信仰若不見容於政府,可能下獄甚至處死。伊莉莎白女王後期,天主教士若主持彌撒要殺頭,參加的民眾則判罰鉅款。於是,最後就有了「火藥陰謀」計畫。
福克斯因怕同屬天主教的議員也遇害,寫信警告一位議員,請他不要參加國會開幕式。該議員心生懷疑,向當局透露,士兵搜索國會地窖,事蹟敗露。
「火藥陰謀」最顯著的影響,就是英國自此與教廷徹底切割,規定所有君王都不能是天主教徒,且自動成為英國國教的大教主。英國國會新會期開會時有一個儀式,就是由警衛搜查所有地下室。
福克斯的行動失敗後,詹姆士一世訂十一月五日為「救出的歡喜之日」,從次年(一六○六)開始,每年這天晚上點燃火把,慶祝逃過一劫,焚毀福克斯的肖像與人偶,最後放煙火慶祝。
十一月五日煙火節隨著殖民傳到世界,在加拿大、紐西蘭、南非等地都有類似節慶活動。
歷史上,反天主教的意識形態漸褪,十九世紀開始從比較正面角度審視火藥陰謀,同情這些人的革命意志。這種反思和當時歐洲的革命氛圍有關,放煙火活動則逐漸成為一場嘉年華,各地有各自特色,製作不同人偶。年年有一些「壞蛋」陪著福克斯「受刑」,如希特勒、柴契爾、賓拉登、海珊、小布希。
今年十一月五日煙火節,數百名V怪客參與全球的「百萬面具遊行」,在白金漢宮外向警方丟瓶子、煙火。結果,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特加法拉廣場的納爾遜紀念柱都遭破壞。
四百年來,煙火節已產生質變,「大快人心」的縱火隱含不同的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