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已聯合歐盟和日本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貿易訴訟,要求中國解除稀土出口限制,商務部並同時宣布多項中國輸美產品傾銷,藉此施壓。美國政界甚至說,「中國瘋狂地封鎖稀土,很難想像有比這更具挑釁的姿態了。」
稀土包含十七種元素,十八世紀末發現,因當時十分稀少珍貴,加上其氧化物有難溶於水的土性,才被稱為「稀土」;它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用途廣泛,尤其在軍事上。
稀土在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性,猶如石油之於二十世紀。因此,西方國家提起貿易訴訟,通常是為「限制中國出口」,對稀土則是「要求中國出口」。
美國封存 反訴中國
全球稀土礦集中在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南非、澳洲、加拿大、埃及。中國儲量占世界三成六,產量則占九成七,過去由於缺乏管控,長期亂開採、賤價賣,讓國外得以用「白菜價」購買。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但中東油國賺得盆盛缽滿,中國卻要長期忍受稀土被賤賣的現實,尤其稀土是高汙染產業,對環境破壞力強,更容易致病。如今中國知所警惕,開始限制開採和出口,卻招來西方國家不滿,多次提起訴訟,稱中國的稀土政策有違世貿規則。
美、日等國「習慣」花最少的錢,得到最珍貴稀土,不僅使用,更如石油一般儲備起來,日本存量至少夠用二十年。俄羅斯儲量占世界一成九,產量為零。美國消費量居世界第一,儲量占世界一成三,產量也是零,為什麼?又為何關閉礦井不開採?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指出,南方五省蘊藏非常寶貴的中重型稀土,如果按照以前的開採速度,十年就開採完了。一旦中國稀土資源枯竭,就要反過來向美國和日本購買,屆時他們會以上百倍、上千倍的價格出售。
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左海聰認為,「類似貿易訴訟都有商業和政治的動機。」稀土爭端不只是出於策略,而是一種戰略考慮,美國就是要削弱中國戰略資源的主導權。
打阿富汗 目的何在
其次,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何至今不肯自阿富汗撤軍?
早在二○○九年,加拿大未來學者德茲科就指出:「當年蘇聯為何揮軍阿富汗?那裡只有荒蠻山地,蘇聯士兵稱為被遺忘的土地。」美國又為什麼發動阿富汗戰爭?北約爭相配合?「官方答案是要清剿塔利班、恐怖分子,阻止販毒,其實看中的是稀土,約值七十四億美元。」
全球稀土真正具有工業化開採價值的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哈薩克。阿富汗工業不發達,沒有採礦設施,提取稀土非常困難,且這些礦藏多位於塔利班控制區域,西方為保障安全,成本勢必很高。
多年來,中國稀土開採區面臨巨大的環境汙染壓力。二○○八年開始,為保護環境和資源,實行嚴格的出口配額管理,以改變身為「稀土大國」卻掌握不了「稀土命運」的被動格局。
僅管中國多次強調,加強管理稀土的開採和出口,符合WTO關於保護「可用盡自然資源」的例外條款。但是,美日歐堅稱中國對稀土管制有違WTO規則。中國專家則反駁,在美歐主導下制訂的世貿組織規則,並不完全公平。
二○○八年金融危機後,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管制稀土,提高了西方進口成本。他們便以貿易自由的名義,找到有利於己的武器。中國學者批評,西方國家暫時不需要的商品,就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他們需要的商品就強迫中國擴大出口,強調自由貿易。
環保壓力 以鄰為壑
美國的稀土儲量僅次於中國和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三。加州的芒廷帕斯礦山是中國以外最大稀土礦山,上世紀一度是全球第一大供應源。二○○七年關閉,重要原因即環境汙染。澳洲在馬來西亞設廠,冶煉採自澳洲的稀土,也是憂慮環境汙染。馬來西亞已覺醒,環保人士多次上街抗議。
近年,美國、日本、澳洲都在積極尋找替代中國的稀土貨源,在越南、馬來西亞相繼發現稀土礦床。但西方企業私下表示,這些國家的稀土相對較少,採礦業處於起步階段,面臨的環保壓力大,即使順利也要數年時間,因此短期內對中國的依賴仍難改變。
不過,中國的堅持已改變格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稀土專家肯尼迪說,中國限制措施刺激了其他國家對稀土產業的投資和生產。美國重啟稀土礦山,澳洲稀土礦商萊納斯礦業公司也正在擴大產能。
中國分析家批評:「一百多年前,西方用槍炮逼中國買鴉片,現在西方在稀土問題上指責中國,霸權心態沒有變。」
「每個國家都有權利保護資源與環境,中國管理稀土出口,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合理主張,有理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