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國國民議會十二月二十二日通過,判定「否認土耳其對亞美尼亞大屠殺」屬於犯罪行為,最高判刑一年,罰款四萬五千歐元(約台幣一百七十八萬元)。土耳其強烈抗議,召回駐法大使,宣布取消與法國所有經濟、政治和軍事交往。
土耳其外交部當天立即聲明,稱法國片面曲解歷史,限制了學者對歷史問題的自由表達。在伊斯坦堡,大批民眾到法國大使館示威,堅信自己國家沒有屠殺,指責法國是為了明年大選,煽動對穆斯林和土耳其人的仇恨。
法國總統敦促土耳其尊重彼此觀念。他:「我尊重土耳其朋友的觀念,他們是個偉大國家、偉大文明,但是也要尊重我們的觀念。」他:「法國不會教訓任何人,但也不希望別人來教訓我們。」
我的歷史,你的教訓
但對土耳其來說,法國國會之舉,根本就是在「教訓」土耳其。
土耳其對所謂「亞美尼亞大屠殺」表示,當時亞美尼亞人以武力爭取獨立,點燃衝突,雙方互有傷亡,各約三十萬人死於非命,這是戰亂造成的犧牲,與種族大屠殺無關。至於部分被放逐的亞美尼亞人,是死於飢餓和疾病,人數被誇大。
同樣情景在二○○六年已發生過:法國議會討論法案,禁止否認歷史,土耳其憤而召回大使,民眾也在法國大使館外抗議。這次,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更反擊,指控法國殖民統治阿爾及利亞,一九四五年起也曾屠殺一成五的人口。
土耳其反應如此強烈不足為奇。近年隨著國力增強,土耳其處理地區事務時,常持強硬態度。尤其金融危機敗壞歐盟名聲,土耳其愈來愈看重東方而非西方,並開始思考:土耳其應該在被歐洲拒絕以前,先拒絕歐洲嗎?
加入歐盟,不抱希望
土耳其申請加入歐盟,一九九九年成為候選國後,卻一直沒進展。總理埃爾多安二○○三年上台時,首要目標即是加入歐盟,並著手處理一些棘手問題,譬如增進少數民族權益,放寬言論自由的限制,以接近西方標準。
但歐盟某些國家對土耳其投以懷疑、甚至輕蔑目光。首先,土耳其位居歐亞交界處,究竟屬於歐洲或亞洲,素有爭議。其次,土耳其是穆斯林國家,被認為與歐洲的基督世界格格不入;入盟之事,德、法是最主要反對者,理由即文化差異太大,可能影響歐盟凝聚力;何況歷史上,基、回交戰連連。再者,土耳其否認亞美尼亞大屠殺,也是原因之一。
今年七月起,賽普勒斯將成為歐盟的輪值主席,土耳其入盟勢將更難。土耳其於一九七四年入侵賽普勒斯,阻止其與希臘結盟,並在當地的土耳其區成立一個敵對政府。此後,就一直與賽普勒斯陷入激烈的政治鬥爭。
十一月,討論敘利亞問題的歐盟外長會議召開,法國提議讓土耳其參加,遭賽普勒斯否決。接著,土耳其總統在倫敦貶抑賽普勒斯,稱為「只會造成歐盟悲慘」的「半調子國家」。
我強你弱,誰在乎誰
一個世紀前鄂圖曼帝國瓦解,土耳其被冠上「歐洲病夫」之名。現在,歐洲經濟衰退,土耳其則快速成長,去年GDP增加百分之五點五,就業率激增百分之七點三,土耳其成了全球資金避風港。伊斯坦堡超越北京和上海,被評選為二○一○年全球最有活力的城市。
歐債危機及阿拉伯之春後,土耳其更得到發揮地區強權的機會。十一月底,對敘利亞發動強力制裁,凍結和以色列的關係,強勢主導中東外交政策,儼然成為替巴勒斯坦人伸張正義的角色。
土耳其輿論已明顯轉向,開始考慮離歐盟遠去。調查顯示,二○○四年時,七成三的土耳其人認為加入歐盟是件好事,二○一○年時掉到三成八。一個工商團體領袖表示:「現在的歐盟對土耳其完全沒有影響力,而且許多土耳其人懷疑,為什麼我們要加入那種一團亂的組織?」
在巴黎街頭,土耳其人上街示威,高舉海報,寫著:「歷史爭論,不是政治辯論」;更強烈的是:「土耳其歷史,無法解決債務危機」,暗諷歐債危機。
面對屠殺,態度不同
亞美尼亞人在全球強力遊說,希望迫使土耳其承認大屠殺。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二○○七年通過決議,承認這是種族滅絕。土耳其激烈表示,認為是對該國的侮辱,「沒有人願意任由別人抹黑。」
納粹殺戮猶太人,德國坦然面對;對中國的南京大屠殺,日本至今否認,甚至修改歷史課本。亞美尼亞是基督教國家,西方可以通過立法,將「否認歷史」的行為「視同犯罪」;對亞洲的中國、日本,西方似乎持不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