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神秘組織,很多人可能想到丹布朗的小說,如中世紀以來的光明會、共濟會等,會員有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如牛頓、達文西,或聯想一些神秘宗教團體;但多半人會以為早已成為歷史,或只是小說創造的虛擬結構。
現實上,神秘組織還是有的。
當代最神秘組織「畢德堡集團」(Bilderberg Group),本月九日在瑞士滑雪勝地聖莫瑞茲舉行年度會議,共有一百五十人與會。畢德堡集團行事低調,但影響力巨大,被形容是「全球影子政府」。
畢德堡集團成員也不輸牛頓、達文西,目前的領導人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和歐盟前副主席戴維儂,曾參加會議者包括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英國首相卡麥隆、美國財政部長蓋納、目前身陷囹圄的國際貨幣基金前總裁卡恩,和數十位跨國企業執行長。
聽起來很神奇。試想一個畫面,某個私人俱樂部裡,各國總統、總理、國際金融家和將軍把酒言歡,世界大事就這樣決定了……。
事實卻又不是這樣。
畢德堡集團由荷蘭柏恩海德親王(Prince Bernhard)創立,伯恩哈德認為,如果重要領袖能在公開場合背後處理世界大事,類似大蕭條這樣的嚴重經濟衰退,是可以避免的。
○○七情報員式的密會
基於這個原因,他於一九五四年把全球經濟、政治、產業和軍事領域「所見相同」的代表人物,請到荷蘭的畢德堡飯店集會。會議結束時,與會人士決議組織一個秘密社團,加強美歐關係,避免世界大戰再起。
按照伯恩哈德親王的說法,每一個出席畢德堡會議的人士,在進入會場時「神奇地剝下官職、頭銜」,「在會議期間,成為他那一國的普通公民」。
集團成員每年開會一次,時間約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會議地點和日期不會宣揚,會後發布該年與會者名單,會議主題和內容則保密,也不提供新聞稿。
愈是神秘愈引人猜測。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這種○○七情報員式的密會,不免引發各種陰謀論,包括有人宣稱全球金融風暴是這個「黑暗勢力」蓄意造成,以便在金融市場牟利,塑造世界新秩序。
法國廣播界人士希貢札克(Thierry de Segonzac)說,畢德堡人太有權勢,無所不在。也有人認為,這個集團已變成某種「世界影子政府」,在年度集會中決定貫徹其計畫的方式。據稱,歐盟即為畢德堡集團討論後催生。
最有用的國際組織
但宣稱是「畢德堡集團官網」的網站上,描述該集團為小型、有彈性、非正式且非公開的國際論壇,可表達不同觀點,增進相互理解。
畢德堡集團發起人之一、英國前財政大臣希利曾說,該集團會議低調保密,是為了讓與會者暢所欲言,坦誠交換意見,不必擔心引來麻煩,「這是我參加過最有用的國際組織」。
有人持不同看法。
倫敦《觀察家報》總編輯威爾.賀頓(Will Hutton)曾參與一九九七年畢德堡會議。他說:「會議並沒做出決策,只是夸夸其談,有些談話還瑣細、陳腐,了無新義。但是,它建立的共識卻是全世界決策的背景。」
伯恩哈德親王已在二○○四年逝世,但他也曾吐露內幕,說明畢德堡會議絕非夸夸其談:「當這些西方體制的代表離開畢德堡會議時,帶走集團的共識。高階層的畢德堡討論旨在解決歧見、建立團結,因此必然對出席人產生重大影響。」
媒體從未獲准採訪
其實,畢德堡會議落幕後,「幾乎是偶然巧合」,在年度會議就各個不同領域討論所獲致的共識,竟然會被力量無遠弗屆的政、企界透過主流媒體大力推動,同時還成為似乎互不相干的國際利益的共同政策。
畢德堡會議與會人士的層級與規模超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八國集團(G8)、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高峰會,但是五十年來,新聞界從未獲准採訪畢德堡會議,議程從未公開,結論也從未發表。
作家丹尼‧艾斯圖林在《畢德堡俱樂部》(The True Story of The Bilderberg Group) 書中寫道:「這個世界由少數手握決策大權與財富的菁英所組成,與你我的生活世界平行,左右著你我的命運,可是卻很少人知道…」
艾斯圖林提出許多人心中的疑點:這些人物集合起來的財富遠超過全體美國公民財富的總合,其中任何一個人單獨往哪裡去,都會上電視;很奇怪的是,他們湊在一起碰面,卻沒有一家主流媒體覺得值得報導?
在媒體當道的今天,主流媒體不報導,狗仔媒體也沒興趣挖新聞,這的確是很神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