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型腐敗 印度從根爛起?

戴定國 |2011.06.12
569觀看次
字級

印度瑜伽大師藍德福率領數萬徒眾,在新德里舉行反貪腐示威,並展開集體「絕食至死」抗議,原本柔性勸退的印度政府改採取強制驅離,把藍德福帶走,並且發射催淚瓦斯以驅散群眾,造成三十餘人受傷。

美國反腐專家瑞吉(Alexandra Wrage)說,印度的腐敗,好的一面在於它是金字塔型的,即主要在基層,更高級別的政府官員不(太)願意收受賄賂,部分官員在官僚系統往上爬的時候,已經「金盆洗手」。

瑞吉是非營利組織Trace International的創始人和總裁,去年八月到新德里時,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表示,金字塔型的腐敗結構,使印度比其他國家更有希望。在中國,基層官員擔心受到懲罰而不敢貪污,更高級別的官員則是大把撈錢,屬於倒金字塔結構。俄羅斯的腐敗是個巨大的矩型,從最基層直到最高層,並且都伴隨著威脅與恐懼。

印度到底有多腐敗?

在印度,如果一家公司遇上官員索賄,他們有時可以找到索賄者的上級,讓他來干預。而在中國,更高級別官員的索賄金額只多不少。但在中國,官員受賄後會信守承諾;而在印度,受賄者拿錢未必辦事,也不保證不會再次索賄。

英國廣播公司(BBC)前駐新德里記者莫里斯二月發表「印度到底有多腐敗?」一文指出,印度經濟的騰飛有目共睹,富人愈來愈富,但繁榮背後隱藏著混亂和腐敗。

談到甘地,印度人非常自豪。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新德里向印度議會發表講話的時候說,「沒有甘地的榜樣,我可能也不會有今天」,議員們一片歡呼。但是,莫里斯指出,「許多年來,甘地的價值觀已從印度公共生活中消失了。在現代印度,貪婪成了好事!」

自古以來,印度就是重視階級的地方,偏遠小村莊仍然流行種姓制度;但在大都市,錢決定地位,至於錢是怎麼賺來的並不重要。

三成印度人腐敗成性

去年,印度中央監察委員會監察主任普拉迪歐什‧辛哈退休時,發表令人跌破眼鏡的聲明,說三分之一的印度人腐敗成性,其他大多數人,距離腐敗也只有一步之遙。

這位印度政府主要的反欺詐機構負責人說,「我們小時候,人們瞧不起腐敗。至少,那時候腐敗還被社會看作汙點。現在不同了,腐敗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印度從考駕照到做生意處處都要回扣,最近並爆發一連串貪汙醜聞,包括金額高達三百九十億美元的電訊弊案。

藍德福號召反貪腐示威,高調指責政府汙掉人民的「辛苦錢」。他要求政府從嚴制定肅貪法,根絕從高層到基層的貪汙惡習,並且主張「處死」貪汙罪名確立的政府部長。藍德福的超人氣,結合民怨,反貪訴求如野火燎原,使政府不得不驅散群眾。

前年十二月,BBC委託做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印度人討論最廣泛的問題是腐敗。去年,印度政府高層開始重視腐敗,內閣部長、有影響的商界人士、軍界成員以及和政界關係緊密的英聯邦運動會組委會成員,都被放在聚光燈下審查。

人們忍無可忍了!

「有一天,報紙前八版登了五條不同的腐敗曝光案件,甚至超過對板球賽的重視。」莫里斯提到,「有人說,他們忍無可忍了。」

上個月,印度政府審計機構發現,發給窮人的補助金,大半被腐敗商人和官員占用;一美元中,窮人只拿到二十七美分。為了根除腐敗,印度政府決定改變補貼制度,將補助金直接撥入貧困人口的銀行帳戶。

此舉可以避免人為的造假和腐敗行為,也能糾正困擾印度經濟多年的市場與價格扭曲問題,是對搖搖欲墜的福利體系進行改革。

另一位BBC記者傑弗里在印度最貧窮的北方邦採訪,發現那裡的學生前途十分渺茫,印度經濟的自由騰飛並沒有創造太多就業機會。

在北方邦,考題經常洩漏,答案在攤販市場就可以買到。年輕人組織校園抗議活動,反腐敗、反對騷擾學生。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甚至發起運動,捍衛考試作弊的「權利」。

腐敗和欺詐有分別?

傑弗里指出,在印度,「腐敗」和「欺詐」之間有界限。腐敗是辦成事的途徑,欺詐是收了賄賂還是辦不成事。學生有時會交一點錢,提前拿到畢業證書,這是腐敗。但是大學考官有時把碩士論文寄給中

學生、甚至八歲的小學生去評分,學生們認為這是「欺詐」,走上街頭焚燒學位證書,以示抗議。

瑞吉說印度的腐敗是金字塔型,主要在基層,一點也沒錯。「腐敗」和「欺詐」的界限、年輕人捍衛作弊的「權利」,顯示價值觀的嚴重混淆。基層腐敗猶如樹根腐爛,難道不會有一天使印度變成俄羅斯,出現從最基層到最高層的矩型腐敗?

如果這樣,類似藍德福等人的反貪腐,將永無成功的一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