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讓生命「花生」好事

文/林念慈 |2025.11.24
17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隨著陸劇、短影音普及,傳入了許多中國用語,例如有些地區將馬鈴薯稱為「土豆」;起初覺得混淆,細想也無傷大雅,天地之大,什麼事都可能會「花生」,何況區區詞彙?再者兩造皆是落地生根,不算毫無道理。

花生,又名「落花生」,閩南語俗稱「土豆」,別名「長生果」。其果針會向下生長,鑽入土裡並結出果實,形成「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獨特現象;約於明末傳入中國,並隨著漢人移民來台,從此子孫滿堂。因寓意吉祥,婚禮或過年時總有花生的一席之地,明明生長於地底的黑暗處,卻從不妨礙它帶來光明。

俗話說:「老罔老,閣會哺土豆。」儘管年紀大,但牙口還能嗑花生,意指老當益壯。家中二老不但會哺土豆,還會炒土豆,一碗粗鹽、一碗瀝乾的花生仁,開中火持續拌炒三十分鐘,起鍋放涼收於玻璃罐中,即大功告成;說來容易,卻非常費手腕,老父、老母加上年華老去的女兒輪流運鏟,用盡氣力,也不過收得一小罐。其實我哪裡能幫上什麼忙?不過是趁機翻炒昔日當小孩的滋味,珍惜與父母共度的鎏金歲月,而黃昏時的廚房裡,確實也染著一層薄薄的、金色的光。

炒過的土豆自帶鍋氣和焦香,但我更期待蒸煮花生的攤車,因為那滿載整個冬日的溫暖,只是攤車講究緣分,遇到了也不代表時機正確,蒸得太久就顯軟爛;有時只遇到賣菱角的攤位,好在我沒受到誘惑,繼續踏上尋找花生的旅程。花生磨成粉我也認得,它有時在春日的潤餅裡,和香菜合作無間;有時撒在南部的菜粽上,與醬油膏融為一體。倒很久沒買過花生搾的油了,從前花生油除了用於烹調,還可做燈油,客語或閩南語都稱「火油」,小小豆仁,照亮了每一戶人家。

在西方,花生被視為不起眼之物,常用語「為花生打工」(work for peanuts)指為微薄酬勞打工;另外他們也用「花生米」比喻調皮、愛吐槽的小孩;我們所熟知的史努比漫畫,正式名稱為「花生」,書中主人翁不是擁有權力的成人,而是小狗和一群孩子,七十多年來,其幽默和哲思影響了全世界。

不必覺得別人高,也別看著自己小,要相信每一顆土豆都有衝破困境,帶來光明的能力;在那之前,讓花落,讓果生,生命自有安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