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拼圖】啜飲時光佳釀:探訪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瑞奇 |2025.11.18
32觀看次
字級
一九二九年建置的大米桶。圖/瑞奇
以磚牆搭配檜木屋頂的V棟中間試驗場。圖/瑞奇
第二工廠與鍋爐室煙囪。圖/瑞奇

文/瑞奇

走入嘉義市西區的「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宛如打開一扇歷史大門。這裡,曾經是酒香四溢的酒廠,如今化身為文化與創意交織的現代藝文場域。漫步園區,目光所及之磚牆、煙囪、酒桶與拱窗,彷彿仍低語著醇香過往,層層堆疊出百年來的歷史記憶。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前身為嘉義酒廠,一九九九年遷往嘉義縣民雄鄉,原址自此不再具備釀酒功能。留下的歷史空間由文化部(前文建會)接手,並自二○○八年起修繕活化,保留了九棟日據時期的歷史建築,成功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透過不同展演與創意市集,打造了嘉義市的文化日常。

這裡的歷史可回溯至一九一六年,當時由日人赤司初太郎創立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在此落成。隨著台灣於一九二二年實施酒類專賣制度,工場轉由專賣局台南支局嘉義出張所經營,專門製造酒精,是重要軍需工業基地。二戰期間,甚至在阿里山二萬坪設立分場以避空襲;戰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手。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文化部所屬的五大文創園區之一(另有華山、台中、花蓮及台南)。最大的特色在於歷史建築幾乎全數保留,從鍋爐室、包裝工場、貯酒室到試驗場,各建物結構與功能幾乎完整呈現了早期工業化的生產邏輯,也讓人得以窺見日據時期的工藝精神。

整個園區的靈魂,莫過於那棟顯眼的紅磚老屋──V棟中間試驗場,建於一九二四年,是酒廠最早建立的建築,原名為「酒精倉庫」,見證著嘉義釀酒產業的開端。這座兩層樓的加強磚造建築,以檜木為屋頂結構,設計上兼顧溫控與通風。屋脊設有七組散熱器,山牆開半圓形氣窗,既符合功能需求,也展現設計巧思;其中氣窗的拱心石裝飾,更為工業建築添上一抹古典美感。

在V棟中間試驗場旁,有座圓形大米桶靜靜矗立。圓桶建於一九二九年,當初是為儲存糖蜜酒精而設,二戰時則轉作燃料用途,國民政府領台後改為儲藏高粱。這座巨大圓桶,清楚呈現了酒廠從酒精生產到高粱釀造的轉變歷程。細看其他建築外觀,有些仍保留著銅製落水管,經年累月已覆上一層銅綠,也為園區保存下歲月的痕跡。

若從《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中,選一卦象形容這座園區,我會選擇《地雷復》卦。地雷復,象徵萬象更新、周而復始。復者,回也;正如這座老酒廠,在歷經戰火、搬遷與歲月更迭後,如今重獲新生,作為文化創意活動的場域延續其歷史。這卦象中的「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則是這座園區如今迎來遊人如織、文創繽紛的寫照。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不是那種令人一見傾心的熱門景點,但她內斂、厚重,初見時或覺平凡,細細品味後卻讓人回味無窮,值得細細探尋。「文化,不是刻意創造,而是時間留下的痕跡被用心保存下來。」而這裡,正是以磚牆為紙、以時間為墨,書寫歷史與文化之地。來到嘉義,不妨來這座文創園區走一走,啜飲這一杯「時光佳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