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rko Stdte
文/林念慈
俗諺云:「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顧名思義,「白露茶」就是白露節氣前後採收的茶葉,茶樹經過春、夏兩季的生長,滋味較清淡平和,但帶著秋天獨有的香氣,老水秋香,喝的是韻味。
茶樹演化可追溯到六千多萬年前,原生於今日中國西南到印度一帶,被歷史一沖,才成為常見的茶園景色。有說達摩祖師遠從印度來到中國,在少林寺面壁打坐,因曾起誓九年不睡覺,卻仍不小心打了瞌睡,一怒之下,他割下自己的眼皮,丟到旁邊的土地上;誰知掉落處竟長出一株茶樹,此後只要想打盹,祖師便以樹上的茶葉泡茶,即可提神。此說頗有趣,但不免令人眼皮一顫。
關於中國茶的起源,較為可信者,應屬漢朝王褒撰的《僮約》,其中關於「烹荼」、「買荼」的描述,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資料。後來唐肅宗下令禁酒,民間只能以茶代酒,也帶動了南方的茶樹種植;宋朝陸羽著《茶經》,將茶的資訊分門別類,可稱得上是第一本茶的專書;陸羽之後,詩人盧仝嗜茶,被譽為「茶中亞聖」,其〈七碗茶〉至今還為茶人樂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既如此,所有創作者都該多喝幾碗。
有段禪宗公案:趙州禪師對三個來拜訪的僧侶說了同一句話:「喫茶去。」只因生活中處處是佛法,該喫茶就喫茶,安住當下,不作他想。但在春秋戰國時期,茶葉還真是拿來「吃」的,既可藥用,亦可煮成雜菜粥;現代人常將泡過的茶葉視作無用之物,其實茶渣可萃取出許多纖維、脂質、維他命E、葉綠素等,料理方法很簡單,淋上柚子醋就是一道涼拌菜,擰乾水分炒飯也不錯。物盡其用,大概也是對茶葉最高的敬意吧!
除了白露茶之外,寒露茶與霜降茶也有好滋味,故有「一年之茶在於秋」的說法。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秋來天氣漸涼,縱然有秋老虎發威,早晚也已產生溫差,記得添衣,或喝熱茶保暖、降秋燥;再者,秋天的蕭瑟景象時常引發憂鬱情緒,不妨在「Blue」的時刻捧著熱茶,掌能連心,瞬間心生暖意。
從前只知春茶鮮嫩,而今才識秋茶餘韻。人生如茶,總得走過少壯的挫折與奮起,方知「平淡是真」的況味;一盞熱茶,將半生心事入喉,換得鼻間縷縷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