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氣球上迎接日出的第一道光芒。圖/楊錦郁
卡帕多奇亞的「精靈煙囪」。圖/楊錦郁
文/楊錦郁
卡帕多奇亞最讓遊客嘖嘖稱奇的,在於它具有世界獨特的地理景觀,數百萬年前,附近的兩座火山爆發,火山灰經過漫長時間的風化侵蝕,在高原上造成了喀斯特地形、玄武岩地貌和火成岩的沉積……
一次,和一位從年輕就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的年長朋友閒聊時,我提到土耳其對我向來有種莫名的吸引力,一直想前往旅行,一回甚至連前往旅遊的訂金都交了,卻突然被找去接一份新工作,結果沒去成,感覺總差那麼臨門一腳,我始終去不了。
朋友接續我的話,談到她去過土耳其幾次,「卡帕多奇亞很值得再去一次。」那時,我因喜歡閱讀土耳其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書,一心只想望有天能到他成長的古都伊斯坦堡,站在歐、亞的交界欣賞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景。對於土耳其的其他都市並沒太多留心。但出自這位見多識廣的朋友口中,我不禁也好奇,為什麼卡帕多奇亞值得再去一次。而定居在伊斯坦堡的一位遠親也曾建議過我,土耳其地方很大,最好能參加旅行團先走過一遍,再到伊斯坦堡深度旅遊。
終於機會來了,得知同學夫妻揪了幾個朋友要去土耳其。隻身一人,我也加入他們,一起前往。我們搭機抵達伊斯坦堡國際機場後,旋即轉搭國內線飛機前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看過安卡拉的幾個觀光景點後。再從安卡拉搭乘四小時的公路巴士往南行。經過了漫長的旅途,終於到達位在內陸高原上,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卡帕多奇亞。
行前我對卡帕多奇亞並不了解,只從書面資料認識到它位在土耳其中部,大約是舊時所稱的安納托立亞區域,此區幅員遼闊,人煙罕至,據歷史學家研究,這塊土地是西元前一七○○至一二○○年,第一支使用鐵器的民族——西臺人(Hittites)的發源地。西臺人懂得煉鐵,率先將鐵冶成武器和工具,隨著擅戰的西臺民族四處出征,製鐵的技術跟著流傳至各地,也讓人類文明的進展寫下新的一頁。至於意味「美麗的馬鄉」Cappadocia(卡帕多奇亞)這個名字,則是後來的波斯人所取。
卡帕多奇亞最讓遊客嘖嘖稱奇的,在於它具有世界獨特的地理景觀,數百萬年前,附近的兩座火山爆發,火山灰經過漫長時間的風化侵蝕,在高原上造成了喀斯特地形、玄武岩地貌和火成岩的沉積,且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形成各式鬼斧神工的石體和動植物形貌的岩石。
除了地理風貌外,在卡帕多奇亞搭乘熱氣球從空中俯瞰雕塑般的懸崖、縱谷、奇岩怪石,也是夢幻的經驗。但出發前,面對同行者擔憂氣候因素會影響熱氣球能否升空時,我並不太能同理。
卡帕多奇亞的旅遊景點很多,我們先觀賞了幾處以形狀為名的風景區,如喀斯岩地形的蘑菇谷。蘑菇谷位在一處山丘,望眼看去,一個個宛如蘑菇狀的巨大石柱錯落,這些頂著蕈傘狀的石柱有的高數層樓,有的則像是童話中的蘑菇屋,各異其趣。我還發現入口處的幾個中空蘑菇石內,被用來當作守衛的辦公室。
我們接著去另一個谷區看著名的「精靈煙囪」,「精靈煙囪」的岩錐體有多頭狀、戴帽狀、煙囪狀,感覺頂端似乎住著精靈,因此得名。然後又前往德夫倫特谷,峽谷裡分布很多奇形怪狀的岩石,其中最吸睛的是一座形狀特別的駱駝岩(Devrent Valley Camel Rock),這塊巨大的岩石宛如一隻正在休息的雙峰駱駝,神情栩栩如生,是熱門的打卡景點。原本我因天氣太熱,加上走得有點累,想躲在車內憑窗遠眺就好,一看到駱駝岩,也忍不住跑下車來與它拍了幾張相片。
看完地面上的岩石,隔天的重頭戲是遊覽卡帕多奇亞另一著名的世界奇觀:洞穴生活和地下城。卡帕多奇亞在西元十七年至七世紀曾隸屬羅馬帝國。早期為了避免羅馬帝國的迫害,基督徒陸續遷居至此,且依此地的特殊地理環境,藏身於地下城,並開鑿露天的洞穴教堂。如今的葛雷梅露天博物館保留約三 十座的洞穴教堂,據說這些是九世紀後為躲避阿拉伯人的基督徒們在山壁上所開鑿的。我們在遼闊的露天博物館內,跟著人群在對外開放、大小不一的幾間教堂排隊參觀,看到其中保持完整的宗教畫、溼壁畫,也看到被賦以傳說的蛇教堂、蘋果教堂等。從這規模龐大的露天教堂群中,可以窺出彼時基督教徒們的虔誠和信仰的力量。
行走其間,完全想像不出來,卡帕多奇亞的地面下竟然隱藏五十幾座通路錯縱複雜的地下城。此行我們選擇參觀凱馬克利地下城(Kaymakli Underground City),它是僅次於有十八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德林庫優(Derinkuyu)地下城,名列卡帕多奇亞第二大的地下城。凱馬克利地下城共有八層,目前僅開放到地下四層。從出入口往下走進隧道,通道窄小,有時屈身有時來到稍為平坦處,依稀可見以石塊築出的小空間,是臥房、煮食空間,還有聚會所和教堂。往下還遺有倉庫、釀酒區域。這樣的一座地下城兼顧通風和防禦設計,可以容納幾千人在此共同生活,即便數月不出,仍可存活下去,不得不讓人稱奇,也感受到人類生存本能的不可思議。而相關學者們認為,卡帕多奇亞的地下城,可能早自西臺人時,便開始築穴為城了。
看了許多大自然的雕琢風景,拍了不少美麗的照片,我其實已經心滿意足了,但從同行友人的話語間,卻聽出他們隱隱的焦急。原來我們預定當天清晨要搭熱氣球,卻因氣象局不允許飛行而作罷,眼見明天就要離開了,如果明天清晨再搭不到熱氣球,此行就沒機會了。而我因沒有期待,也就沒有心情起伏。
隔晨,按照行程四點半起床,等候氣球公司的車子來接。暗黑中我們搭上車,被載往郊區的一片空曠處,下車後在猶是星夜中,跟著走到一顆攤在地上的大氣球旁,雖然看不清楚周遭景象,仍感覺到一批批的遊客正分散在各自的氣球旁。等候到五點半,天空開始微微翻白,熱氣球的乘籃被翻正,我才發現這個籃子大到要爬矮梯才能翻進去。籃子分成三橫格,前後又分左右兩隔,每邊各站三個人,中間一隔是兩個負責操作熱氣球的土耳其飛行員立處。我們在籃子裡分布站好後,地面的工作人員點燃火燄,對攤著的氣球內灌熱空氣,熱氣球迅速膨脹,冉冉的升起。同籃的夥伴們個個興奮不已,初次搭熱氣球的我也忍不住直呼「太棒了」。熱氣球先升空到五百公尺高,可以清楚俯瞰「精靈煙囪」及飄過的一處又一處奇石林立的山谷、村落,還能看到數十顆在天空飄浮的氣球,這些熱氣球的球體上各有好看的彩繪圖案,十分吸睛,繼續升高到七百公尺左右,飛行員要我們往東邊看,六點十五分,在大家的歡呼聲中,一起迎接第一道日出光芒。我想我應該永遠都忘不了在卡帕多奇亞搭熱氣球看日出的經驗。這時操作熱氣球的一位飛行員隨著籃上播放的音樂自在地舞動,我隔柵伸出單手,與他在熱氣球上歡樂共舞。
飛行約三十公里,熱氣球緩緩降落地面,結束了這個行程。地面工作人員按照當地慣例,邀請每位乘客喝一杯香檳,慶祝飛行順利。我舉起香檳杯對著朝陽,想到年長好友先前所說的「卡帕多奇亞很值得再去一次」。值得的事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