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人類不再如昆蟲社會── AI革命:「逆分工」時代來了

文/王文靜 |2025.11.26
11觀看次
字級
作者專訪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 (右)。圖/品味私塾

文/王文靜

二十 世紀最重要的美國科幻小說家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A. Heinlein)說:「專長,那是昆蟲在做的事情。(Specialization is for insects.)。」

為何?昆蟲與人類有何不同?

這是海因萊因透過小說,批判近代人類社會的過度分工。他認為,人不該活成如螞蟻、蜜蜂社會僵化的單一職能。他認為,真正的人類應該具備廣泛能力,而非被局限在狹窄的專一技能。因為,人類社會複雜且需多樣解決能力。

透過小說主角,他列出了一長串「一個人應該能做的事」──換尿布、率領突擊、修理機器、安慰臨終的人、計畫戰術、辯論政治、管理財務、煮一頓大餐……。

人,真能既在廚房煮菜,又能為孩子換尿布、動手修理機器……在辦公室管財務報表嗎?能文,又能武嗎?

我最近在「品味私塾Club」與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對談趨勢,提起「AI機器人來了!」這句對他影響很深的話,也對比時空,今昔的人類社會。

十一月,他剛代表台灣出席在韓國舉行的APEC亞太經合會議,我們從趨勢,回溯人類社會為何成為今日很細的專業分工。

「工業革命」之後,每個人開始變成專才。在此之前,譬如,畫出蒙娜麗莎的達文西、奠定近代物理學基礎的牛頓,都不是一個面向的人。

AI襲來,全面顛覆,現在美國舊金山、奧斯汀已導入無人計程車,比有人計程車便宜。司機慢慢會被淘汰,AI能取代很多人類的事。接下來的二十年,林之晨認為:「人類社會將走到『逆分工』的時代──過去專業分工時代所分出來的工作,將一個一個消失。」

在我們有生之年會看到好大的時代變化,很多東西會消失,而我們正參與那個消失,然後不小心,變成被消失的那個人。我倒抽了一口氣,相較於我的驚恐,林之晨覺得:「很好玩啊!」

他描述曾經的農業社會。

時光倒回六十年前,全台灣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種田。「你去田裡跟那個農夫說,五十年後都不用種田了。農夫會問你,『不用種田,你要做什麼?』『一個開冷氣的房間,坐在一個螢幕與鍵盤前,你給它啪啪啪啪啪。』農夫無法理解:『這哪算工作?工作就要早上起來,去田裡滴下汗水,用汗水換取食物,才叫工作。』」

「每一個世代的人,對於工作的定義,是專屬於那個時代的。小鴨生出來,所看到的世界,也是覺得那就是常態。下一個世代的人對人生跟工作定義會跟我們不一樣。」

記得在六年前,同樣的對談場合,我們談到未來還有多少人需要工作?林之晨預言,大概只剩下百分之三十的人需要工作;這次我又再問他同樣的問題。

「我現在覺得是百分之十,但另外百分之九十的人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因為他不再需要做無聊的事情,可以做他喜歡的事。今時今刻,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只有一千一百萬人在工作?不工作的人比較不快樂嗎?現在是一個人養兩個人,以後會是一個人養十個人。」

林之晨提出趨勢。

擁抱改變,這是免不了的,但數據背後的社會狀態,我比較保守看待。沒有工作,人真的會比較快樂嗎?人類被工業革命僵化了兩百年,特別在華人社會,早已剝奪了生活才是生命的主角,根本沒有發展興趣。一旦,工作從生命中抽走,失去生命重心,將是另一個社會問題。這需要至少一個、二個世代去調整。

值得玩味的社會問題:「沒有興趣」的人生、「不當昆蟲」的人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