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榮淑
出閣離家初老回,兒童相見不相識;穿梭巷弄拾記憶,忽聞一聲食飽未;轉頭四處尋聲源,舊時同窗送溫情。
「食飽未」簡短三個字入耳腔,久違傳統溫暖問候語,像安徒生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手上的一根火柴,點亮熟悉溫馨招呼,眼前彷彿出現一幅配圖小詩文:田園裡稻穗纍纍/盤中有米飯成堆/粉紅夢想飛遠遠//樹上滿果子可摘/盤中有瓜果成塊/橙黃夢想飛高高//溪河水流清如鏡/盤中滷肉香撲鼻/純白夢想飛高高//山溝裡有魚蝦蛤/盤中有四季青菜/彩虹夢想飛遠遠//。原鄉遇故知,落寞肉身淋甘霖;快步趨前答禮,足歡喜,足感動。
山海島嶼擁有豐富族群文化,當然存有許許多多不同打招呼語言。「食飽未」(tsiah-pá-buē),是台灣人早期社會生活常用的問候語之一。客家人最常說的問候語也是「食飽吂?(siid bau` mangˇ)」意思是「吃飽了嗎?」。日常生活透過詢問對方是否吃飽,表達關心和問候,也常常是開啟聊天的話題。可見台灣人見面打招呼,除了「你好」、「好久不見」這些基本款,老一輩似乎更關心對方餓不餓,「食飽未」簡短三字透露無限關懷。
連橫《台灣通史》說,人們喜歡問候有沒有吃飽,因為早期移民生活艱辛,謀食不易,有吃飽就代表生活無虞;戰前日籍學者岡田謙來台做社會人類學研究,他認為多數台灣人把家族間熱鬧溫馨的團圓聚餐,當作是生活幸福的象徵,所以問候對方食飽未,有祝福家庭和樂之意;台灣學者李獻璋先生則認為,如果回答還沒吃,下一個步驟就是邀對方來家裡吃飯,當是自己人的表現。
食衣住行育樂六大民生問題,食站排頭,註解成語「民以食為天」。人人睜開眼,汲汲營營,東奔西跑,朝九晚五,都是為了顧最基本的三餐飽。
〈農村曲〉,作詞:陳達儒;作曲:蘇桐,是阿爸教我唱的人生第一首歌。青絲成白髮,不時哼唱:「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沒人問/行到田中央/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頓/顧三頓/毋驚田水冷霜霜//」。 百般滋味上心頭。
一句「食飽未」簡單問候,溫暖情意透心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