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媽媽在月亮的肚子裡》
圖/水滴文化提供
文/施佩君
就像一首旋律輕快、華麗的搖籃曲,繪本《我和媽媽在月亮的肚子裡》讓人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寧靜、神祕的靛藍色夢境,重回孩提,在母親的懷抱裡無畏且滿足。
這個夢充滿異國情調。作者莫琳.夏伊.泰薩(Maureen Shay Tajsar),與繪者以希塔.賈恩(Ishita Jain)皆是來自印度的創作者。她們以文字與圖畫,揉合印度文化獨樹一格的色彩、聲音、氣味、溫度與情感、信仰,呈現一場歎為觀止的視覺盛宴。
泰薩從自己與母親在泰米爾納德邦的騎行中汲取靈感,編織出一段奇幻的摩托車旅程,在月光下穿越南印度。她的寫作方式亦如同編織,運用比喻、象徵將各種感官體驗交叉、纏繞,形成立體的詩意結構,並且不斷地變化針法花樣,演繹從黃昏到深夜、從村莊到叢林、從絲綢店到寺廟,從大海到月亮肚子裡的各種想像。閱讀繪本的我們,都成為故事中的小女孩,依偎著母親聽故事,一股探索世界的動力油然而生。
深沉豐富的靛藍色
泰薩的文字編織有跳躍也有連續,落在14幅跨頁圖中,需要巧妙的編輯。《我和媽媽在月亮的肚子裡》將思惟的跳躍,合在一幅跨頁圖中,而以類似頂真修辭手法,讓前一個跨頁的結尾與下個跨頁的開頭呼應,悄悄地進行「傳」與「承」,形成緊密銜接的連貫。例如上頁結尾寫「彷彿有音樂環繞著我」,下頁的開頭是「妳聽見歌聲了嗎?」在這個跨頁中,從聽覺跳到觸覺「我的每一吋皮膚都感覺到極熱的夜晚來了」,下一頁的開頭便是「極熱的夜晚來到時」。另一個有意思的編排,是安插在圖中的手寫字體狀聲詞,讓讀者直接看見聲音,有更生動的五感體驗。
因為親身經歷而產生共鳴,以希塔.賈恩以精采的圖像藝術完美契合文字的抒情與意境。她用水粉、壓克力水彩、蠟筆和彩色鉛筆,畫出如夢似幻的情調,每一幅畫都有屬於印度絢麗的色彩與濃烈人文氣息。
例如把大象彩繪上五彩繽紛的圖案、防止螞蟻入侵的米粉線地畫、會帶來幸運的茉莉花環,且無論賣花或串花都以男性為主等,都是印度特色。全書的主要背景色:靛藍,英文是「Indigo」,其字根是希臘文「印度染料」的意思,因為最早從木藍提取染料,發展出藍染技藝的國家就是印度。
介於藍和紫之間,深沉而豐富的靛藍色最適合表現夜的靜謐與深不可測。而從夕陽餘暉中掬取的橙色與亮粉,則順著飄揚的紗麗落在母親與女孩身上,讓母親的溫暖與女孩的天真,成為黑夜中最亮眼的存在。橙與亮粉同時也是摩托車燈照的顏色,充滿活力與冒險的衝勁,在巨大的白色月亮映襯下,更顯魔幻。
跨越時代種族文化
我們從小唱著「母親像月亮一樣」,在印度,月亮同樣象徵著母性和分娩。在「月亮的肚子」裡,就像在母親的子宮裡,不受外在世界的威脅,擁有無限的愛。然而,那個孕育我們生命的地方,卻是一旦離開就再也回不去。
或許是因為作繪者都已離鄉背井,居住在美國,文圖間隱藏著「終須一別」的遺憾和濃濃的鄉愁。莫琳.夏伊.泰薩在文字中記下許多「媽媽說」,每一句都是她對母親的思念。以希塔.賈恩則是把彎曲的米粉線繪成摩托車馳騁的路徑,回回繞繞後成為星星的符號,象徵母女共同創造出的回憶,將一直閃亮。
做孩子的終於知道,追著織布機上金色絲線,抵達世界的盡頭時,月亮的肚子在那裡等著,在雨季裡等著,月亮的肚子裡有散發熱氣的香料茶、馬鈴薯餡捲餅的辛香,還有大象床上溫暖的乾草香,都是因為母親。
而母親也會永遠記得「妳的手臂緊緊地抱著我」,我們一起對世界道晚安。就如譯者柯倩華所寫:「在《我和媽媽在月亮的肚子裡》這個由文字和圖像構成的想像空間裡,真正的核心是跨越時代、種族、文化、語言的普遍人性──親子之間的愛。」這份愛,讓極熱夜晚伸出的手臂圈成擁抱,「我們的旅程像夜晚的風,而世界就慢慢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