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拯救動物 11歲女娃 全球先鋒

潘楠慕 |2021.10.24
1290觀看次
字級
威廉絲(中)身兼作家、歌手和社會企業家,致力保護野生動物。圖/網路
西班牙政府準備提供補助,讓啃老族搬出父母家。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國際野生動物慈善機構「生而自由」(Born Free)基金會的美國分部(Born Free USA),任命年僅十一歲的威廉絲(Kate Gilman Williams)擔任該組織第一位青年大使。

威廉絲身兼動保倡導者、社會企業家、作家和歌手,她表示,自己七歲時與父母前往非洲旅行,在當地見到了獵豹、大象和白犀牛等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意識到野生動物面臨的危機,自此決心為動物保育貢獻心力。

威廉絲說:「我對動物有著天生的熱愛,但到非洲旅行後,我發現那些故事書和影片中的草原生物正面臨威脅,那令我深感不安。」

當地導遊向威廉絲傳授許多關於動物的知識,她也了解許多野生動物正遭人類大肆殘殺;威廉絲說:「在自然棲息地看到動物,是一段不可思議的體驗;然而,我在觀察大象的過程中卻發現一項殘酷的事實,每十五分鐘就有一頭大象因為象牙被殺害。」

威廉絲結束旅行返回德州後,對她親眼見證的生態悲劇難以釋懷,也決定與當時的野生動物嚮導坎貝爾(Michelle Campbell)合作,撰寫一本有關這個假期的經歷,且在書中描述野生動物面臨的困境。

這本「讓我們來場非洲野生動物觀賞之旅」(Let's Go On Safari)是非營利作品,威廉絲並決定把全部獲利捐贈給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薛德里克野生動物信託(David Sheldrick Wildlife Trust)等動保合作夥伴。

目前為止,威廉絲已透過銷售書籍籌集逾一點五萬美元,捐贈給相關機構,也被譽為史上最年輕的慈善作家。她說:「成為一名年輕的環保主義者,感覺非常棒;我們不必等到成年後才能有所作為,現在就可以參與。我希望自己的例子能讓其他年輕人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並沒有年齡的限制。」

除了出書,威廉絲還發起幾項激勵年輕人為動物採取行動的計畫。她創立了「兒童能拯救動物」 (Kids Can Save Animals)組織,為有志拯救野生動物的年輕人和世界知名保護組織、技術專家、決策人士及全球領導者建立聯絡平台。她也與微軟合作,推出了「十五俱樂部」(Club 15)部落格,提醒所有人,地球上每十五分鐘就失去一頭大象,呼籲各界協力拯救野生動物免於滅絕。

今年六月,威廉絲與美國歌手哈特曼拉克(Jenn Hartmann Luck)合作,一起發行名稱同樣是「兒童能拯救動物」的歌曲,透過朗朗上口的節奏和鼓舞人心的歌詞,凸顯孩子也能成為保護自然世界的要角。

生而自由美國分部執行長葛萊姆斯(Angela Grimes)說:「威廉絲被任命為青年大使前,就已肩負保護野生動物的使命。她參與我們的靈長類動物保護區虛擬活動,關切大型貓科動物保護區,還參加了世界保護區委員會(IUCN),討論了創新的夥伴關係如何協助保育野生動物。我們希望透過威廉絲這樣的青年大使,與年輕一代建立充滿活力的夥伴關係,把我們的使命和信息傳承給下一代。」

葛萊姆斯指出:「自然世界正面臨嚴重威脅,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這可能導致將近一百萬生物物種在未來幾十年內陸續消失。」

威廉絲則表示:「兒童和青少年不能坐視不顧,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保護地球。我希望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加入我們的行列,學習如何拯救動物、保護環境。」



搶救啃老族 西班牙祭出租屋補助金

西班牙許多「啃老族」直到三十歲仍與父母同住,令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深感憂慮;為此,西班牙政府準備為年輕世代提供每月二百五十歐元的租屋補助金,讓他們「租得起體面的房屋」,鼓勵這些人搬出父母的住家。

歐盟統計局的資料顯示,西班牙年輕人約三十歲才會離家自住,比歐盟平均值晚四年。

不過,年輕一代住在父母家中的主要原因是財力不足;西班牙的就業市場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青年失業率目前高達三成八,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與此同時,西班牙的租屋市場正在萎縮。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報告指出,二○○六至二○一八年,西班牙新屋數量從八十五萬戶降至十萬戶,且多數為自有,出租數量極少。

在失業率偏高、可出租房屋減少的情況下,房租水漲船高,尤其是在馬德里、巴塞隆納等主要城市,一間三房公寓的月租平均要價一千歐元;然而,西班牙青年的平均月薪僅約九百七十歐元,根本無力承擔,甚至需仰賴父母支持生活。

桑傑士在十月出席聯合國人類居住署(UN-HABIT)的活動中宣布,將對國內十八至三十五歲、年收入不到二點四萬歐元者提供租屋補貼,弱勢的家庭還能獲得額外的補助金。

此外,政府也將祭出多項措施,包括興建社會住宅、設置租金上限,調高空屋稅。

桑傑士說:「經濟復甦過程中,公平性非常重要,我們希望所有人都有能力置產或租屋,尤其是那些最容易受衝擊的族群,包括年輕人。」



亞裔遭歧視 古典樂世界種族主義濃

亞裔人士在古典樂領域已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和台灣都曾出現贏得最高獎項的傑出演奏者,例如大提琴家馬友友、鋼琴家朗朗、小提琴家五嶋綠。

然而,一項對四十多名管弦樂隊演奏者、歌劇歌手、作曲家、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的採訪顯示,亞裔人士在古典樂領域仍面臨種族主義和歧視。

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韓裔美籍中提琴手大衛‧金(David Kim)表示,古典樂世界的種族主義令他感到不安,亞裔人士正遭邊緣化;他表示:「樂團原本設有委員會,職責是公平和包容性;我們亟需建立一種更歡迎亞裔、非裔和拉丁裔的文化,但我發現,即使我大聲疾呼,多數人仍置若罔聞;我已辭去委員會的職務,也失去對音樂的熱情。」

古典樂世界把歐洲視為純正血統,亞裔常面臨刻板印象,認為他們缺乏靈魂、過於機械化,甚至被視為外來物種,在網路上遭受謾罵和歧視,認為亞洲人搶走了樂團工作或音樂學院職位。

密爾瓦基交響樂團的小提琴家角田佑佳表示,「亞裔音樂家被視為入侵物種,就像鯉魚或巨型黃蜂」。

曾經贏得葛萊美最佳歌劇錄音獎的南韓知名女高音曹秀美坦言,種族歧視對亞裔的音樂生涯造成巨大衝擊。

曹秀美說:「我有幾次演出被取消,因為導演認為我不夠白。亞裔想在這個領域成功,必須付出比別人多一百倍的努力。」

台灣指揮家陳美安是芝加哥小交響樂團(Chicago Sinfonietta)的音樂總監,並在今年秋季接任奧地利施第利亞格拉茲創藝樂團(Recreation — Grosses Orchester Graz)首席指揮,但她透露,自己也曾受到不公平待遇;陳美安說:「曾有一些贊助商在得知我是亞裔後取消了演出機會,我只能接受現實。」

近幾年來,亞裔演奏者和樂手的數量大幅增加,但在古典樂其他領域,包括歌劇、作曲、指揮、藝術管理和主要機構的董事會中,亞裔人士為數極少;近來的反亞裔仇恨事件,已引發要求改變的呼聲,許多音樂家成立倡議組織,呼籲在文化機構中增加亞裔高管人數,讓亞裔樂手和作曲家獲得更多關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