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復甦力道 窮國、富國差距擴大 潘楠慕 |2021.10.17 語音朗讀 120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物價飆漲已引發通膨疑慮,讓經濟成長前景蒙上陰影。 圖/美聯社疫情帶動遠距醫療、線上教育等,無接觸服務的崛起。 圖/法新社全球經濟正迎來八十年來最快復甦。 圖/法新社民眾生活逐漸回到常態,休閒娛樂活動隨之復甦。 圖/法新社貧窮國家接種疫苗的進展較慢,拖累復甦步調。 圖/美聯社疫情後的強勁需求,導致供應鏈中斷。 圖/美聯社新冠疫情加劇貧困與不平等,預期將有一億人陷入極端貧窮。 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世界銀行(WB)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今年經濟成長率上看百分之五點六,將創下八十年來最快增幅。然而,先進經濟體雖迎來強勁復甦,缺乏疫苗的貧窮國家,成長依然低迷;後疫情時代的復甦不均,正使窮國與富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世銀表示,目前的成長主要由大型經濟體帶動,這些富裕國家的疫苗接種作業進展快速,民眾較快恢復正常生活,商業也更快恢復運作。美國經濟今年預計將成長百分之六點八,因美國政府提供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以及快速並有效的疫苗接種作業,讓當局得以鬆綁防疫措施。中國大陸受益於貿易往來的恢復,今年的成長率將達百分之八點五;歐元區預期成長百分之四點二,日本為百分之二點九;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今年的成長率估達百分之七點七。儘管這些復甦跡象令人欣慰,但許多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仍苦於應對疫情;預計二○二二年時,約九成富裕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但低收入國家只有三分之一可恢復至疫情前的狀況。世銀指出,疫情持續加劇發展中國家的貧困與不平等,一些最貧窮的國家今年的成長率可能降至二十年來最低水準,部分原因是疫苗接種緩慢以及感染率再次升高。貧窮國家將面臨可能產生重大政治影響的新危機:通貨膨脹,尤其是食品價格飆升。最近幾個月,農產品價格快速攀升,五月創下百分三十七漲幅,是二○一一年以來最大增幅。世銀警告,去年全球飢餓人口數量,已從二○一九年的一億三千五百萬增至一億六千五百萬,疫情讓部分地區的飢餓問題惡化。此外,去年每天收入不足一點九美元的人數,增加一億二千五百萬人。為了抑制通貨膨脹,世銀經濟學家敦促各國政府避免採取補助或管控價格的措施,以免世界糧食價格持續走高。然而,許多政治人物面對來自民眾的壓力時,往往以選票為優先考量,無視專家的呼籲。此外,先進經濟體的通膨一旦升溫,也將波及發展中經濟體;例如。美國物價持續上漲,聯準會(Fed)很可能會結束其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甚至調高基準利率以遏制經濟過熱;一旦美國利率走高、美元升值,新興國家償還債務時需支付更多利息,因為這些國家發行的債券多數以美元計價。世銀強調,新冠疫情是前所未見的全球大流行疾病,影響範圍遍及世界各國,其後果不僅出乎專家預料,且仍在發酵;有鑑於此,世銀呼籲決策人士,應在所有地區推動廣泛且快速的疫苗接種行動,不僅限於富裕國家,才能避免疫情重複升溫,且縮小富國與窮國復甦步調的落差。世銀呼籲全球各國加強合作,加速低收入國家的疫苗分發及債務削減。這場公衛危機或許已逐漸緩和,但決策官員仍須審慎應對疫情的持久影響,並採取措施推動有助環保、具備靈活性以及包容性的成長,維護全球總體經濟穩定。經濟轉變5趨勢 無接觸技術超前發展隨著各種疫苗和療法問世,新冠疫情已出現緩和跡象;不過,這場全球性的公衛危機,已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巨大衝擊;專家指出,即使生活逐漸回歸常態,但經濟方面將出現重大變化,在疫情衝擊之下,未來有五大領域會出現新趨勢。首先,疫情將推動無接觸技術等原本仍處於起步階段的技術快速發展;疫情期間,遠距醫療、在家上班、線上授課、網路遊戲及影音串流服務均快速興起,並帶動相關應用程式和基礎設施的需求。非實體接觸的技術也將受益,包括快遞、醫療和餐飲外送等。此外,這些技術和服務高度倚賴數據傳輸的速度及頻寬,嘉惠5G技術。其次,全球化趨勢將面臨本土化風潮的競爭;風行數十年的全球化趨勢,正開始向本土化靠攏,因為各國更加關注國內民眾與經濟。美中貿易戰已令市場設法降低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疫情更加快了分散供應鏈的腳步,許多國家並倡議把製造業轉回本國。第三個趨勢是企業將尋求改善體質,加強管理資產負債表;疫情已促使企業重新思考,如何儲備抵禦經濟放緩的實力,以免再陷疫情期間的困境,例如營收銳減卻缺乏資金支撐;握有充沛現金的企業,可能會併購急需現金的公司。第四個領域則是永續投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的永續投資理念日益受到重視,且已影響公司基本面和投資評價,疫情則加速永續投資發展趨勢;投資人和民眾都會觀察企業在疫情期間或未來發生重大事件時的行動,一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獲得認同的企業將會受惠,吸引更多投資。第五個領域出現在休閒活動,疫情讓休閒娛樂活動持續低迷,如今已逐步復甦。隨著更多國家回歸常態,民眾逐漸擺脫擔憂;旅遊休憩業也將在後疫情時代轉型,尤其是便利、安全的數位化服務,將成為消費者選擇的決定因素。物價、物流、勞動力 醞釀停滯性通膨風暴全球經濟正面臨一場「完美風暴」:供應鏈亂象、物流受阻、勞動力短缺、商品價格飆漲、能源危機等因素的結合,可能使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偏離正軌。疫苗接種和各種限制措施,已成功抑制多數地區的疫情免於擴散,全球經濟也開始復甦,各種商品的需求開始回溫。然而,需求引發的晶片荒,正逐漸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災難;各界原本對半導體短缺的關注是可能造成汽車、電子產品的供給受限,但形勢的發展卻出乎意料,全球不僅面臨「萬物皆漲」的狀況,且與能源短缺、勞動力不足、運輸物流受阻等現象交互作用,釀成一場重大危機。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表示,今年九月中國大陸工廠產出意外下降,是全球經濟成長轉弱的明確警訊,與此同時,物價仍在快速上漲;各國可能陷入「停滯性通膨」困境,也就是成長停滯,但物價依然上漲,就業與消費呈現萎縮。伊爾艾朗指出:「供應鏈問題持續時間比多數決策者預期的要久,供給、運輸、勞動力這三個要素匯聚在一起,可能在全球經濟掀起一股停滯性通膨風潮。」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比尼(Nouriel Roubini)則表示,一旦發生全面停滯性通膨,疫情後的樂觀復甦展望將成為一場白日夢。澳洲伊迪斯科文大學的供應鏈專家羅梅洛(Flavio Romero)則表示,疫情後「被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一度推動經濟強力反彈,但過於龐大的需求,已對原本呈現平衡的經濟生態系統帶來壓力。不過,數位資產管理公司理財農場(Moneyfarm)的投資長佛拉克斯(Richard Flax)表示,這場危機已促使決策者和商界領袖重新思考,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全球經濟或許會重新平衡;例如,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正在枯竭,一些製造業的公司已開始轉移到越南和墨西哥等國家。佛拉克斯表示:「大型企業和政府正在檢討關鍵商品的供應鏈,某些產業的供應鏈會縮短,企業也將尋求供應來源多樣化。」 前一篇文章 家庭辦公室 創意來自上世紀 下一篇文章 兒童拯救動物 11歲女娃 全球先鋒 熱門新聞 01佛光菁英幹部培訓 精進信願行2025.07.2102【視覺美學】快門下的詩意 人間萬象無遠弗屆2025.07.2003【朗朗晴空】無住心者是佛心2025.07.2004【夏日輕旅】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2025.07.2005【詩】星紅仙人球2025.07.2206醜卻重要物種 應打破保育偏見2025.07.2007【Herstory97】創意工作者麗莎用幽默轉化人生2025.07.1908ESA新任務 從太空幫森林稱重量2025.07.2009特殊木製穹頂 改善海龜雌雄比例2025.07.1910【書市隨筆】《表裏京阪》日本雙城文化探索2025.07.2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平流層撒鑽石粉 地球降溫新點子ESA新任務 從太空幫森林稱重量核融合—分裂架構 大陸新人造太陽曝光錄音帶建檔 索馬利蘭留存文化烏國男丁上戰場 劇團女性擔綱集中營謳歌生命 二戰小提琴藏催淚故事 作者其他文章東南亞藝術家 音樂舞蹈挑戰極權體制小威投資新創 培育非裔科技人才日本女網Top50俱樂部 打造下一個大坂直美師法自然 學習野生蜂永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