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城市無障礙 馬堡 失明人士天堂

編譯/潘楠慕 |2021.10.31
1617觀看次
字級
馬堡市許多地標都有模型,視力不佳的遊客也能感受環境。圖/法新社
馬堡市盲人足球隊成績卓越。圖/法新社
德國馬堡市對盲人和視障人士非常友善。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德國馬堡市(Marburg)也被稱為「盲城」(Blindenstadt),因為這座城市非常適合盲人和視障人士生活,當地民眾都以此自豪。馬堡的包容性備受肯定,這個聲譽則歸功於一所理念創新的機構。

馬堡位於黑森邦中部,是一座綠樹成蔭的中世紀大學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在此地設立一家開創性的盲人教育機構和研究中心「Blista」,為在戰爭中失明的年輕人提供教育機會。

Blista為盲人創造許多發明,包括盲人數學和化學書籍、盲人聽力圖書館、聲學交通信號燈、視障者城市地圖等;這些措施持續擴大,讓馬堡和鄰近的城鎮都成為對盲人非常友善的城市。

波茲(Leon Portz)八歲時因先天性疾病導致視力逐漸惡化,當時他收到了一台電腦,九歲時,他已經能夠加快電腦語音朗讀的速度,展現對電腦的天賦;後來他搬到附近的馬堡市就讀Blista,對科學的熱愛也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

波茲說,馬堡有如包容性創新的溫床,「這裡的一切都非常適合盲人,我的世界在來到馬堡後變得更開闊」。

Blista設計出會發出聲響的導盲手杖,發出蜂鳴聲的交通信號燈、設有突起塊狀物的人行道和路面,各種場合也設置危險或障礙的音效或觸覺指引,讓視障人士能安全自在地在城市活動;此外,馬堡的建築物通常有立體式的地圖和平面圖,主要景點和地標都有同比例的模型,讓盲人遊客也能感受此地的真實環境。

馬堡的無障礙休閒設施也遍布整個城市,例如盲人騎馬學校、盲人划船、足球、登山和滑雪俱樂部,馬堡大學則是德國盲人學生比例最高的大學。

Blista也與其他大學合合作,開設法律和心理學等課程,因為這些課程的內容包含大量文本,且能通過閱讀器等輔助工具學習。

目前,Blista正在探索另一個領域:自然科學,這門學科涉及許多圖像、圖表和圖形,實驗室工作也具有危險性,長期以來一直是盲人難以涉足的領域。

波茲目前正在杜塞道夫大學學習生物化學和計算機科學,是該校第一位生物化學的盲生,也是全德國為數不多的盲人化學學生之一;波茲的化學老師馬亨克(Tobias Mahnke)說:「即使是視力正常的人,也無法直接看見分子、原子,但過去的化學教育先入為主地將盲人排除在外,我認為不該如此。」

馬亨克說:「多數科學實驗不僅限於視覺,你可以觸摸物體,感受物體變熱或變冷,也能運用嗅覺和聽覺參與。多感官體驗,能讓學習更深入、更持久。」

馬亨克已開發一系列自然科學授課用的多感官工具,其中一項是利用熱感應膨脹紙協助視障學生探索蠟燭如何燃燒。實驗室也採用特殊的電燃燒器,而非傳統的本生燈,讓視障學能安全進行實驗。

盲人軟體開發人員和無障礙空間培訓師巴特馬茲(Bahaddin Batmaz)認為,馬堡擁有許多無障礙設施,為這個領域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範例。他說:「把技術創新與人類和社會因素結合在一起,有許多好處;這讓我們更願意創新,更能接受他人。」

馬堡大學研究員謝林(Dago Schelin)指出:「馬堡的創新不僅在於數位科技,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以人為本,這種模式,可能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典範。」



山谷音樂廳 闡述大陸文化建築新思惟

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後,掀起一波博物館熱潮,各大城市致力建設文化場館;在這波熱潮中,李虎和黃文菁夫妻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定義了文化建築。

李虎和黃文菁是北京OPEN建築事務所的創辦人,過去十年已承辦多項藝術場館建案,代表作之一是位於金山嶺長城腳下的山谷音樂廳;音樂廳位於山谷底部,外觀有如一塊巨石,整座建築由混凝土澆築;混凝土的材料取自當地的岩石,倒錐形的結構則包含半露天劇場、室外舞台、觀景平台。

李虎表示:「建築是人類與自然的對話;山谷音樂廳並未使用傳統的隔音材料,而是以孔洞達到相同的效果;不僅如此,陽光穿過孔洞,還會產生有趣的光影形狀,微風、鳥類和昆蟲的聲音也能傳進音樂廳。」

李虎指出,中國大陸許多文化建築計畫並未制定明確的的營運方針和功能,經常只有模糊的任務書和模糊的預算。不過,這也讓設計師多了一些發揮空間;李虎和黃文菁表示:「我們試圖與古代自然歷史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塑造一種神秘的空間品質,為人們帶來不同的體驗。」

李虎表示,他們的目標並非建造地標,而是試圖說服政府,打造更有意義的文化建築;他說:「北京當局每年向文化部門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充裕,卻導致一些幽靈博物館出現。」

李虎認為,文化的養成相當困難,建設卻很容易,這也導致大量文化建築出現,但缺乏內容,也未能妥善營運。

李虎表示,中國大陸過去委託許多外國設計師為文化場館操刀,這個趨勢正在轉變;他強調,「不可否認,我以自己的方式看待我們與自然和宇宙的關係,角度或許和西方不同,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尋找更永恆的東西」。

李虎指出,藝術不應該與日常生活脫節;他說:「打造文化建築的目的是啟發人們,而非讓人高不可攀;我們希望文化建築與人們更接近,沒有隔閡。」



順應時間

南韓畫家30年作一幅畫

一九八○年代後期,旅居巴黎的南韓藝術家姜明姬(Myonghi Kang)創作她稱之為「山茶花的時代」的畫作。然而,這副作品遲遲未能完成,姜明姬不斷重複審視這幅作品,持續添加色彩或花卉圖案。

當時,姜明姬時常外出旅行,結束旅行後才嘗試把感觸和回憶加入畫作,但這幅作品一直無法收筆,直到二○○七年她返回南韓濟州島,才重新獲得靈感,但進展依然緩慢,二○一八年才告一段落。

姜明姬表示,這幅空靈畫作描繪的不只是花朵,還有時間的流逝。但她強調:「我無法解釋,就覺得這幅畫必須這樣畫。我不敢自稱有能力描繪時間,而是順應自然,服從時間,絕不可能操控它。」

順應自然的脈動,是姜明姬作品的特徵;今年已逾七十歲的姜明姬,一件作品常花費數年;她說:「我常常看著畫,覺得它們還沒完成,一直到某一天突然產生感覺,作品才完工。」

姜明姬的創作類似風景畫,但並未描繪特定的場景,而是景象、記憶和感覺的融合。她說:「我的作品是觀察和記憶的積累,我想呈現的是整體,而非某個特定的地點或目標。」

香港Villepin畫廊曾展出姜明姬的作品,畫廊負責人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表示,姜明姬擅長以柔和色調塑造出靜謐的自然之域,以顏色、線條與圖形來歌頌大自然;他表示,「這種獨特的構圖手法,讓她的作品充滿生命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